[发明专利]一种回收处理建筑废料设备的操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52754.8 | 申请日: | 2017-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749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邢战伟;陈赛飞;赵奎;刘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鞍山福来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B02C1/04;B02C23/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王亚军;闫飞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处理 建筑 废料 设备 操作方法 | ||
1.一种回收处理建筑废料设备的操作方法,
其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摆动曲形压板:设置料斗(1),所述料斗(1)上铰接一个曲形压板(3);所述料斗(1)上方还设有冲击动力部(4);所述冲击动力部(4)包括分流滑道(401);所述分流滑道(401)设置为人字形结构,分流滑道(401)的下部为相互分开的两条滑道;两条滑道的交叉处设有变轨转块(402);所述变轨转块(402)的上部为楔型结构,下部铰接在分流滑道(401)的交叉处;楔型结构的左右两侧均设置磁铁(403);所述分流滑道(401)内滑动配合有滑块(502);滑块(502)采用可被磁铁(403)吸附的材质制成;所述冲击动力部(4)配合有提供冲击能的冲击柱(5),所述冲击柱(5)的下端铰接有摆杆(501),所述摆杆(501)的下端与滑块(502)连接,用于推动滑块(502)滑动;该冲击动力部(4)交替作用在曲形压板(3)的相对两侧部,使曲形压板(3)交替向下摆动;
(二)推动动颚板:所述料斗(1)相对两侧面上设置动颚板(2);所述动颚板(2)上设有弧形滑道(202),所述曲形压板(3)的两端部分别铰接有二级杆(301),所述二级杆(301)的另一端分别设有与对应弧形滑道(202)配合的滑柱(302),二级杆(301)相对于曲形压板(3)的夹角均由弹簧(303)调节;所述曲形压板(3)的两端部交替向下推动对应侧的动颚板(2),动颚板(2)在料斗(1)上交替移动;
(三)挤压:利用弹簧(303)调节二级杆(301)相对于曲形压板(3)的夹角,进而调节动颚板(2)的动作状态;动颚板(2)交替冲击建筑废料,将建筑废料击裂挤碎;
(四)搓渣:所述料斗(1)的前端面与后端面均为竖直面,料斗(1)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为斜面,且左侧面与右侧面之间呈90°夹角,左侧面与右侧面的过渡处采用圆弧过渡,使得建筑废料能够在料斗(1)内顺利移动;动颚板(2)交替推动料斗(1)内的建筑废料移动,建筑废料相互摩擦;所述料斗(1)上开设透渣孔(101),产生的渣料从透渣孔(101)中排出,建筑废料中的钢筋材料留在料斗(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收处理建筑废料设备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渣孔(101)设置在料斗(1)底部和左右侧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回收处理建筑废料设备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1)内壁上分布有一号阻力条(102),所述一号阻力条(102)的延伸方向与动颚板(2)的移动方向垂直,一号阻力条(102)与建筑废料相互摩擦,从而对建筑废料进一步粉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回收处理建筑废料设备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1)内壁上设有限位板(103),限位板(103)限定动颚板(2)向上移动的极限,所述动颚板(2)与对应限位板(103)磁性相吸,限位板(103)将动颚板(2)保持在最高位,以便曲形压板(3)带动动颚板(2)再次下压冲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收处理建筑废料设备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颚板(2)分别对应滑动安装在料斗(1)上的条型滑道(104)内,动颚板(2)沿条型滑道(104)上下滑动进行冲击压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回收处理建筑废料设备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颚板(2)挤压建筑废料的一侧面上均设有二号阻力条(201),所述二号阻力条(201)的延伸方向均与动颚板(2)的移动方向垂直,利用垂直于运动方向的二号阻力条(201)将与动颚板(2)接触的建筑废料挤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收处理建筑废料设备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502)采用铁合金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福来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马鞍山福来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5275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