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NG再气化系统及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53302.1 | 申请日: | 201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308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陈育平;陈旭东;马晓龙;李世林;杨珊;赵忠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17C7/04 | 分类号: | F17C7/04;F17C13/00;F17C13/02;F25J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烷 再气化系统 超临界流体 中间介质 气化器 超临界状态 换热子系统 传热效率 空气换热 空气热源 潜液泵 增压 热源 换热 结霜 加热 天然气 缓解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NG再气化系统及工作方法,其系统包括LNG‑丙烷换热子系统、丙烷‑空气换热子系统。为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的LNG再气化系统,本发明将LNG通过潜液泵增压至超临界状态,通过超临界流体气化器,利用丙烷为中间介质,以空气为热源,将LNG加热成为天然气。本发明利用超临界流体气化器效率高、结构紧凑的优势,充分利用空气热源,并且通过丙烷作为换热中间介质,缓解结霜问题,具有结构简单、适用性广、传热效率高和成本低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LNG再气化系统及工作方法,属于LNG气化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性石油资源的紧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因此,人类对于燃烧性好、污染小的天然气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但是由于常温下天然气为气体,体积大,密度小,不便于贮存和远距离运输,因此一般采用先将其转变为-163℃低温液体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然后贮存和远距离运输。因此在使用LNG之前,需要采用气化系统实现将-163℃左右温度的LNG提高到5℃左右的NG(natural gas,天然气)。
目前,对于LNG的气化系统优化创新主要在于提高气化效率。申请号为201020586953.0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集增压、气化于一体的LNG气化系统。为解决将LNG储罐内的LNG引入气化器时,储罐内压力无法满足出液压力需求这一问题,该系统通过将气化器过冷段的天然气引回储罐上部空间,对罐内LNG进行增压,省去增压器,节约系统成本,降低系统复杂度。这种解决方案虽解结构简单,但是由于系统出液靠自增压系统,会导致导致流量不稳,流量小,而且由于气化压力低,难以满足气化工艺。另外由于直接利用空气换热,系统气化性能不能保持稳定。
与之类似的申请号为201610106100.1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地热能的喷气式LNG气化系统,该系统利用LNG与丙烷在气化器内换热,丙烷在地埋管换热器内与土壤进行相变换热,提高换热效率,并且通过优化LNG喷射喷头等气化器内部结构提高气化效率,降低系统能耗,系统结构紧凑,气化效率较高。系统中只有向土壤蓄冷,但并没有取冷过程,系统运行时蓄冷会越来越差,直至一个临界值,此时土壤蓄冷能力极差。另外,由于系统中包含地下埋管部分,工程量大,这会导致系统的初投资较高,检修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和问题,提供了一种LNG再气化系统及工艺。
为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的LNG再气化系统,本发明将LNG通过潜液泵增压至超临界状态,通过超临界流体气化器,利用丙烷为中间介质,以空气为热源,将LNG加热成为天然气。
本发明利用超临界流体气化器效率高、结构紧凑的优势,充分利用空气热源,通过丙烷作为换热中间介质,缓解结霜问题,具有结构简单、适用性广、传热效率高和成本低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LNG再气化系统及工作方法,包括LNG-丙烷换热子系统和丙烷-空气换热子系统,其中,所述LNG-丙烷换热子系统由LNG储液罐1,潜液泵2,稳压罐3进口a,出口b,超临界流体气化器5进口c,出口d,再热器7进口e、气体出口f,LNG储气罐9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构成;所述丙烷-空气换热子系统由超临界流体气化器5出口g,丙烷气液分离器10进口i、出口j,超临界流体气化器5进口h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构成;同时所述丙烷气液分离器10出口l还通过管道与循环泵12进口n、出口m,空气换热器13进口o、出口p,丙烷气液分离器10进口k依次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超临界流体气化器5为印刷板式换热器;超临界流体气化器5进口c,出口d为冷流体通道,冷流体为LNG;超临界流体气化器5进口h,出口g为热流体通道,热流体为液态丙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533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