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向喷气通气空泡航空飞行器水面迫降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55430.X | 申请日: | 201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020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蒋运华;邹志辉;要尧;王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亚哈尔滨工程大学南海创新发展基地 |
主分类号: | B64D45/04 | 分类号: | B64D4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72024 海南省三亚市崖州***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向 喷气 通气 空泡 航空 飞行器 水面 迫降 机构 | ||
一种反向喷气通气空泡航空飞行器水面迫降机构,属于航空飞行器水面迫降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高能射流孔、迫降机构固定块、电机、喷嘴、转向机构、软管、机身、管道固定块、管道、气体流量计、气体调压阀、空气压缩机、机构密封盖,迫降机构固定块固定于机身的开口处,迫降机构固定块的中央安装转向机构,转向机构下方为机构密封盖,转向机构与电机连接,转向机构有高能射流孔,高能射流孔依次与喷嘴连接、软管、管道、空气压缩机连接,管道有气体流量计、气体调压阀。本发明使机体减速,减少入水阻力,缓慢平滑入水,发出的气射流既是减速缓冲的反作用物,还能产生通气空泡,不需要额外的高压气体产生装置,最大限度的降低其与水面的冲击载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空飞行器水面迫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反向喷气通气空泡航空飞行器水面迫降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飞机、直升机等航空器的跨水飞行活动越来越普遍,带来的水面迫降事故也越来越多。无论是飞机还是直升机,在水面迫降相对于静止的陆地迫降要复杂得多。飞机在陆地迫降时,机身与地面接触由开始的点面接触发展到面面接触,其冲击载荷主要集中在飞机腹部,由于机身结构布置采用蜂窝夹层、泡沫填充等吸能缓冲结构,吸能缓冲结构在与地面接触过程中逐渐压溃或破坏,最后由机身其他非吸能结构承受小部分冲击载荷,这样吸能缓冲结构能发挥最大缓冲效果;而水面迫降,飞机与水面接触直接就是面面接触,相比于地面撞击,冲击载荷相对较小,使得机身结构布置的吸能缓冲结构压溃较小,难以最大限度发挥吸能缓冲效果,而未被吸收的能量很有可能造成机体结构断裂,再加上水面起伏和水流的不可预测,机身与水面撞击所导致的损害不亚于与地面碰撞所产生的损害。随着对水面迫降技术的研究,人们逐渐将其发展成为对结构入水冲击问题的研究,并广泛应用到船舶、鱼雷入水等领域。从研究结果来看,航空飞行器水面迫降所产生的巨大冲击载荷直接影响到航空器结构或人员的安全,且在迫降过程中对飞机而言,两侧的发动机在迫降时成为障碍,会产生很大阻力,很有可能导致机翼断裂飞机解体,一旦飞机在水面解体,生还可能性会很低。国内外研究人员都普遍集中在研究水面迫降数值计算与模拟中,着重分析机体入水的冲击载荷,对能缓解或降低入水冲击载荷的结构或机理的提出少之甚少,为此很有必要提出一种水面迫降减速降阻的方案。该方案主要采用水下减阻中的空泡技术,一方面在未入水时气射流可充当减速的反作用物,削减航空飞行器下降的速度;另一方面当入水时可产生空泡包裹机身,缓慢入水,减少航空飞行器与水面过大的冲击载荷。
本发明在航空飞行器迫降过程中使用高能气射流喷射水面,机身在下降过程中与水面之间产生连续缓慢的阻力,从而使机身在接近水面时缓慢下降,机身与水面接触产生非阶跃性冲击载荷,迫降时大大减低了机身与水面间的冲击。接触水面后高能气射流撕开水面且在入水过程中形成气体空腔包裹机身,从而降低入水阻力,使航空飞行器平滑而又缓慢的入水迫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反向喷气通气空泡航空飞行器水面迫降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反向喷气通气空泡航空飞行器水面迫降机构,其结构包括高能射流孔1、迫降机构固定块2、电机3、喷嘴4、转向机构5、软管6、机身7、管道固定块8、管道9、气体流量计10、气体调压阀11、空气压缩机12、机构密封盖13,所述的迫降机构固定块2固定于机身7的开口处,迫降机构固定块2的中央安装有转向机构5,转向机构5下方安装有机构密封盖13,转向机构5与电机3相连;所述的电机3放置在迫降机构固定块2上,转向机构5上安装高能射流孔1,高能射流孔1与喷嘴4连接,喷嘴4与软管6连接,软管6通过管道9与空气压缩机12连接;所述的空气压缩机12位于机身7上;所述的管道9安装有气体流量计10和气体调压阀11,气体调压阀11位于靠近空气压缩机12的一侧。
所述喷嘴4的方向随转向机构5的转动而改变。
所述机构密封盖13的大小与机身7的开口相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亚哈尔滨工程大学南海创新发展基地,未经三亚哈尔滨工程大学南海创新发展基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554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直升机油箱总成及直升机
- 下一篇:一种针对交流单回耐张塔的无人机自主巡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