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RFID的检伤分类和伤员转运系统及检伤分类信息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56899.5 | 申请日: | 2018-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98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30 |
发明(设计)人: | 喻德旷;杨谊;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G16H10/60 | 分类号: | G16H10/60;G16H40/20;G16H40/67;G06Q50/26;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宣国华 |
地址: | 51051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伤 数据采集阶段 数据处理阶段 分类 伤员转运 信息处理 数据处理过程 数据库连接池 无线局域网络 指挥控制中心 采集终端 分类标签 缓存队列 缓存容器 急救措施 急救信息 救援中心 数据操作 多线程 线程池 误诊 流水线 成功率 调配 急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RFID的检伤分类和伤员转运系统,包括:在临时救援中心建立的基于WiFi的无线局域网络、前端指挥控制中心、便携式采集终端、RFID检伤分类标签;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上述系统的检伤分类信息处理方法,所述数据处理过程分为数据采集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各阶段内以流水线进行数据操作,建立多线程,数据采集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之间建立缓存容器,采用缓存队列、线程池和数据库连接池及时准确地获取急救信息,高效科学地调配急救资源,提高急重症伤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由于误诊和急救措施不当导致的危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RFID的检伤分类和伤员转运系统及检伤分类信息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灾害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严重和突出问题。地震、水灾、火灾、矿难、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集体中毒、交通事故等各种群体性伤亡事件频发,经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灾害发生位置可能位于偏僻地区,或由于二次灾害而造成转运拥堵,交通不便,目前的灾害急救信息化建设仍然滞后,仍沿用传统的急救模式,采用人工搜索、编码和书写病历,救灾现场与医院的联系仍缺乏远程手段,急救人员难以准确及时地获取伤者信息,灾害急救和院内诊治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极大地影响急重症伤者的救治。
发明内容
在灾害救援中,救援队员面临的伤情复杂,如何在救援现场快速对受伤人员进行及时准确检伤分类及快速安全后送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本发明提供的基于RFID的检伤分类和伤员转运系统,目的在于提高医疗救援的快速性、准确性和延续性。
大规模伤亡事故的现场往往存在恶劣的环境条件,难以搭建一个完善的有线网络用于管理系统的运行。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RFID的检伤分类和伤员转运系统,包括:在临时救援中心建立的基于WiFi的无线局域网络、便携式采集终端、用于控制便携式采集终端的前端指挥控制中心、RFID检伤分类标签;
所述便携式采集终端包括检伤分类终端、伤员分流终端、伤员处治终端和伤员转运终端,各个所述便携式采集终端均设置有阅读器,所述阅读器包括蓝牙读卡器和智能交互端,所述蓝牙读卡器用于采集和写入所述RFID检伤分类标签的伤员信息,每个RFID检伤分类标签随同放置在其对应的伤员身上;也即每个伤员佩戴一个RFID检伤分类标签,所述智能交互端包括蓝牙模块和WIFI通讯模块,用于与所述前端指挥控制中心通过无线网络通信,还用于与所述临时救援中心的前伺服务器通信,
所述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前伺服务器数据同步的后伺服务器,所述述后伺服务器通过Internet网与医院接收终端以及其他Internet用户端通信;
所述便携式采集终端在各自阶段采集与写入伤员身上的RFID检伤分类信息,并将交互信息上传至数据库服务器,优先上传至前伺服务器的数据库。
灾害救援时,一般短时间内的伤员人数众多,空间分布散且往往处于不断的移动状态。现场环境复杂,人声吵杂,雨天、夜晚等不利条件经常出现。本发明的RFID检伤分类标签选用有源的微波频段主动式RFID检伤分类标签系统来进行救援现场伤员的识别、信息采集和存储。RFID检伤分类标签存储患者的信息包括:
(1)伤员基本信息:伤员ID号、姓名、性别、年龄、设置标签时间、填写单位、救助者或医生ID,以及出生日期、血型、药物过敏等可选项。
(2)伤员伤情信息:伤部、伤类、伤型,以及伤势、并发症等可选项。
(3)作为可选项的基本处置信息:抗感染、抗休克、紧急手术。
(4)伤员后送信息:后送时间、方式,以及体位等可选项。
(5)特定伤标信息:紧急处置、放射沾染、隔离、染毒。
(6)作为可选项的负伤现场信息:负伤地点、时间、类型(火灾、水灾、毒气等)、[救治方式](自救、互救、外部救助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医科大学,未经南方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568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催化重整产物的预测方法
- 下一篇:疾病自动编码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