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导限流器线圈预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60264.2 | 申请日: | 2018-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992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诸嘉慧;韩全;陈盼盼;赵勇青;张会明;张宏杰;丁开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41/094 | 分类号: | H01F41/094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胡秋立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导 限流 线圈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导限流器线圈预紧装置,该装置包括:线圈支撑机构、两个固定机构和调节机构;其中,两个固定机构分别设置于线圈支撑机构的端部,用于卡设线圈支撑机构;固定机构与线圈支撑机构之间设有滑动间隙,用于调节线圈支撑机构卡设于固定机构内的位置;调节机构设置于线圈支撑机构上,用于驱动线圈支撑机构沿滑动间隙滑动以对超导线圈施加预紧力。本发明通过在固定机构与线圈支撑机构之间设置滑动间隙,以便通过调节机构的调节以驱动线圈支撑机构沿滑动间隙滑动,进而使得线圈支撑机构向超导线圈靠近滑动以对超导线圈施加预紧力,进而确保超导线圈的张紧和预紧应力符合要求,解决超导线圈因热胀冷缩而松动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导限流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超导限流器线圈预紧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电网规模不断扩大,故障电流突破现有断路器开断容量,将严重危及系统中的相关电气设备。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必须快速切除故障电流。为了将短路电流限制在可控水平,人们很早就提出了超导限流器概念。但是,由于低温超导体运行于液氦温度,运行成本过高、低温系统庞大,因此无法实现商业化。1986年随着新型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高温超导限流器技术又被提到议事日程。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成功研发了多种高温超导限流样机,其中有部分实现了挂网试验运行。但是超导限流器线圈的安全稳定一直是实际应用中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特别是绕制过程中的预紧应力会对限流线圈的机械稳定性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需要确保施加方法牢固可靠。而且,超导限流器通常需要在液氮温区运行,在系统降温和升温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超导线圈因热胀冷缩而松动的情况,将会严重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超导限流器线圈预紧装置,旨在解决现有超导限流器中超导线圈因热胀冷缩而松动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超导限流器线圈预紧装置,该超导限流器线圈预紧装置包括:线圈支撑机构、两个固定机构和调节机构;其中,两个所述固定机构分别设置于所述线圈支撑机构的端部,用于卡设所述线圈支撑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与所述线圈支撑机构之间设有滑动间隙,用于调节所述线圈支撑机构卡设于所述固定机构内的位置;所述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线圈支撑机构上,用于驱动所述线圈支撑机构沿所述滑动间隙滑动以对超导线圈施加预紧力。
进一步地,上述超导限流器线圈预紧装置,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杆、弹性预紧件和预紧固定件;其中,所述调节杆穿设于所述线圈支撑机构和所述固定机构,并与所述线圈支撑机构相螺接;所述预紧固定件设置于所述调节杆的第一端且与所述调节杆相螺接,所述弹性预紧件套设于所述调节杆上,并且,所述弹性预紧件夹设于所述固定机构和所述预紧固定件之间,通过所述预紧固定件沿所述调节杆的移动调节所述弹性预紧件施加至所述预紧固定件上的调节力,并通过所述调节杆传递至所述线圈支撑机构上,以对所述超导线圈施加预紧力。
进一步地,上述超导限流器线圈预紧装置,所述调节杆的第二端设置有限位件,用于对所述调节杆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上述超导限流器线圈预紧装置,所述调节杆的端部设有绝缘保护套,其套设于所述弹性预紧件和所述预紧固定件的外部。
进一步地,上述超导限流器线圈预紧装置,所述调节杆上设置有刻度,用于显示所述弹性预紧件的压缩量。
进一步地,上述超导限流器线圈预紧装置,所述弹性预紧件为弹簧。
进一步地,上述超导限流器线圈预紧装置,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底座和顶板;其中,所述顶板设置于所述线圈支撑机构的端部,用于支撑所述线圈支撑机构;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线圈支撑机构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支撑凹槽,用于卡设在所述线圈支撑机构的端部。
进一步地,上述超导限流器线圈预紧装置,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固定孔,用于对所述调节机构的调节杆进行导向。
进一步地,上述超导限流器线圈预紧装置,所述底座的侧壁上设置有卡设凹槽,用于卡设所述线圈支撑机构的弹性预紧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602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