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适应自诊断激光车辆检测物联网节能管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61225.4 | 申请日: | 2018-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217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乐开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华盛智能物联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H05B47/11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211299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适应 诊断 激光 车辆 检测 联网 节能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适应自诊断激光车辆检测物联网节能管控系统,包括激光检测系统、微波检测系统、光照检测系统、物联网智能网关、云服务器、照明回路控制箱、物联网自诊断系统和远程物联网智能电表;其中,激光检测系统、微波车辆检测系统及光照检测系统均与物联网智能网关连接,物联网智能网关、物联网自诊断系统及远程物联网智能电表均与云服务器连接,云服务器与照明回路控制箱连接;物联网智能网关能够连接终端采集设备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实时查看所有终端设备的工作状态及节能数据;云服务器根据控制策略自动下发指令至物联网智能网关以便网关自适应控制照明回路控制箱;照明回路控制箱执行对隧道内照明回路开启关闭或者调亮调暗指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照明能耗监测与节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自诊断激光车辆检测物联网节能管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增长,交通运输路网建设飞速发展,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477.35万公里,全国公路隧道16229处、1528.51万米,增加1048处、124.54万米,其中特长隧道902处、401.32万米,长隧道3841处、659.93万米。
隧道是公路运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电力消耗的主力军,高速公路运营能源消耗的85%发生在隧道内,有效降低隧道的电力消耗,也就解决了山区高速公路的电力消耗问题。
由于驾驶员进入隧道内易出现“黑洞”和“白洞”视觉问题,目前我国对隧道照明的设计是以全年洞外最大亮度和最高行车时速来确定隧道内各段的灯具功率和灯具分布密度的,控制方式较单一,不能满足各时段复杂的自然光线变化,同时考虑到部分时段无车辆通行,隧道照明存在电能浪费的问题,因此隧道照明面临着为驾驶员提供充足照明和节能降耗的双重要求,现有隧道照明无法满足当下及未来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适应自诊断激光车辆检测物联网节能管控系统,该系统使用激光检测系统和微波检测系统检测是否有车辆即将驶入隧道,使用激光检测系统检测隧道内车辆通信情况,使用光照检测系统检测隧道内外的光照度信息,三个系统检测到的数据信息通过物联网智能网关传输至网关和云服务器,由云服务器根据控制策略自动下发指令至照明回路控制箱,控制箱完成指令,物联网自诊断系统在线诊断隧道灯光整体开关状态的正确与否和单体灯光运行状态,同时记录隧道环境内车辆行驶状况,远程物联网智能电表统计用电数据并传输至云服务器生成数据分析图表。该系统使隧道照明系统即满足安全需求,又能达到节能效果,解决隧道照明系统现有不足。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自适应自诊断激光车辆检测物联网节能管控系统,包括激光检测系统、微波检测系统、光照检测系统、物联网智能网关、云服务器、照明回路控制箱、物联网自诊断系统和远程物联网智能电表;其中,
激光检测系统、微波车辆检测系统及光照检测系统均与物联网智能网关连接,物联网智能网关、物联网自诊断系统及远程物联网智能电表均与云服务器连接,云服务器与照明回路控制箱连接;
物联网智能网关能够连接终端采集设备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实时查看所有终端设备的工作状态及节能数据;云服务器根据控制策略自动下发指令至物联网智能网关以便网关自适应控制照明回路控制箱;照明回路控制箱执行对隧道内照明回路开启关闭或者调亮调暗指令;
物联网自诊断系统由物联网摄像头通过智能网关与云服务器连接,使用图像自动搜索功能来实现灯光锁定,实时对隧道内照明设备开关或调亮调暗执行情况诊断、设备故障诊断、交通状况诊断及其他突发状况诊断;
远程物联网智能电表对用电数据实时计量并上传至云服务器,用来绘制节电数据分析图表。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激光检测系统由大视场红外激光发射器、玻璃微珠反光带和大视场激光接收光电传感器组成;大视场红外激光发射器发射红外线,玻璃微珠反光带对红外线进行反射后,信号由大视场激光光电传感器接收,用于检测车辆通行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华盛智能物联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京华盛智能物联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612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