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差动变距桨叶及直升机旋翼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61258.9 | 申请日: | 2018-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33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刘衍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C27/473 | 分类号: | B64C27/473;B64C27/46;B64C27/32;B64C27/80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何娇 |
地址: | 333001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差动 桨叶 直升机 系统 | ||
1.一种可差动变距桨叶,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翼型段(301),相邻翼型段之间转动连接,每个所述翼型段均具有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
扭转杆(302),贯穿并转动设置在所有翼型段的所述第一通孔内;以及
变距操纵索(305),贯穿设置在所有翼型段的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变距操纵索(30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桨根及桨尖处的翼型段上;
其中,位于桨根处的第一翼型段连接有第一扭转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翼型段扭转第一角度,位于桨尖处的第二翼型段连接有第二扭转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翼型段扭转第二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差动变距桨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翼型段的第一通孔内套设并固定有第一扭转套筒,所述第二翼型段的第一通孔内套设并固定有第二扭转套筒,所述第一扭转机构具有第一输出轴,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扭转套筒上,所述第二扭转机构具有第二输出轴,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扭转套筒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差动变距桨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翼型段的第二通孔的轴线重叠,位于多个所述翼型段的第二通孔内的变距操纵索处于拉直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差动变距桨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翼型段的第二通孔具有多个,每个所述第二通孔适配安装有一个所述变距操纵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差动变距桨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翼型段的第二通孔内套设并固定连接有变距导管(304),所述变距操纵索位于所述变距导管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差动变距桨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变距操纵索张度调节机构(307),安装在变距操纵索(305)的端部,所述变距操纵索张度调节机构(307)用于调节变距操纵索的长度,进而调节变距操纵索位于第二通孔内的张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差动变距桨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距操纵索张度调节机构(307)包括转轴及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转轴转动设置在桨根和/或桨尖处的翼型段上,所述变距操纵索缠绕在所述转轴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差动变距桨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变形蒙皮(306),所述可变形蒙皮(306)至少部分覆盖在相邻两个翼型段的连接处。
9.一种直升机旋翼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桨叶根部的旋翼轴,以及连接桨叶尖部的旋翼环(2),所述桨叶采用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可差动变距桨叶,其中,所述第一扭转机构设置在旋翼轴上,所述第二扭转机构设置在旋翼环(2)上,所述旋翼环(2)在轨道环(1)上转动,所述桨叶通过旋翼轴与轨道环中的至少一个提供的旋转力绕所述旋翼轴转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直升机旋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环在朝向所述旋翼环(2)的方向设置有驱动导轨(6),所述旋翼环(2)上沿环向设置有多段永磁铁,改变所述驱动导轨(6)的电磁性,以作用于所述旋翼环(2)上的永磁铁,驱动所述旋翼环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6125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直升机复合材料桨叶泡沫填芯结构
- 下一篇:一种刚性旋翼桨叶根部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