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掺杂磷钼酸的镍锌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62661.3 | 申请日: | 2018-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858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强;周小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58;H01M4/587;H01M4/62;H01M10/30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李晓亮;潘迅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掺杂 钼酸 电池 正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一种掺杂磷钼酸的镍锌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属于电池领域。首先,将磷钼酸、硫酸镍、石墨粉加入去离子水中,在120~150℃下搅拌反应4~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得到混合溶液A。其次,将混合溶液A和氢氧化钠溶液同时逐滴滴加到氨水缓冲液中反应4h~12h,滴加的同时伴随搅拌并测试反应溶液的ph值。最后,反应完全后,室温静置陈化6~12小时,将沉淀进行过滤、去离子水洗涤、离心后,烘干得到镍锌电池正极材料。本发明将磷钼酸作为添加剂替代钴应用到镍正极复合材料中,磷钼酸的添加增强电极的导电性,提高活性物质进行电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增强循环的稳定性;且磷钼酸作为添加剂价格更为低廉,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为镍锌电池工业化提供可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领域,提供一种掺杂磷钼酸的镍锌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镍锌电池是一种高性能绿色二次动力电池,具有比能量高,低温性能好和无记忆效应。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被誉为真正的“绿色电池”,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氢氧化镍因其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被广泛用作镍基碱性二次电池的阴极材料,如MH-Ni,Ni-Cr和Ni-Zn电池。通常,存在两种类型的Ni(OH)2:α-Ni(OH)2和β-Ni(OH)2。由于α-Ni(OH)2/γ-NiOOH对中的双电子交换反应机制,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每个Ni原子上交换多于一个电子,使得α-Ni(OH)2具有较高的比容量。但是它在强碱性介质中不稳定,在几个循环后会发生电池容量的急速衰减。针对这个问题,许多研究通过用另一种元素(例如Al,Co,Zn等)代替一些Ni原子来稳定它,形成较稳定的双层氢氧化物(LDHs)。掺杂的α-Ni(OH)2或LDHs可以稳定地提供220-330mAh g-1的容量并且循环寿命为300。相比之下,由于β-Ni(OH)2/β-NiOOH氧化还原对中的单电子反应,β-Ni(OH)2的理论容量限制在289mAh g-1,但稳定的电化学性能使其成为比α-Ni(OH)2更受欢迎的电极材料。为提高氢氧化镍的比容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钴元素作为添加剂,制备纳米级别的氢氧化亚镍[张健,王琳霞,张雄,樊琳,李建凤.一种碱性二次电池正极材料中氢氧化亚镍及其制备方法]及与多孔碳材料进行复合[Yajing Niea,Huixian Yanga,Junqing Pana,Wei Lib,Yanzhi Sunc,HuixiaNiu.Synthesis of nano-Ni(OH)2/porous carbon composite as superior cathodematerials for alkaline power batteries.Electrochimica Acta 252,558–567(2017)]]等。其中钴元素作为添加剂的镍电极是商用镍电极的主流,钴对改善镍电极性能的作用有:提高电极的导电性、抑制电极膨胀和提高比容量等。但地壳中钴含量是有限的,且钴的价格昂贵,因此寻求一种无钴型镍电极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以具有Keggin结构的磷钼酸作为添加剂来制备镍锌电池的正极材料,从而替代钴元素。磷钼酸的添加增强了电子导电率和离子扩散速率,进而达到了大比容量、长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性能的目的。我们所制备的镍正极比容量可高达393mAh/g,比所报道的多孔碳/氢氧化镍复合材料高出48mAh/g。所述的镍正极材料HPMo/Ni(OH)2复合材料制备条件简单,方法易操作,价格低廉,有望成为商业应用的主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制备镍锌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磷钼酸、硫酸镍、石墨粉加入去离子水中,在120~150℃下搅拌反应4~8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得到混合溶液A,其中,磷钼酸的浓度为0.006~0.04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626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