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胶囊式马铃薯种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62834.1 | 申请日: | 2018-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484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朱晓彪;吕钊彦;荆泉凯;李小燕;孔德武;陈爱茹;曹周焱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1/06 | 分类号: | A01C1/06 |
代理公司: | 合肥兴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8 | 代理人: | 王伟 |
地址: | 23003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芽眼 胶囊本体 马铃薯种 胶囊式 产业化生产 马铃薯种薯 块茎 人工种子 生产过程 生产效率 时间约束 运输成本 内包 柱状 马铃薯 种植 制作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胶囊式马铃薯种,其特征在于,包括胶囊本体,所述胶囊本体内包覆有带芽眼的马铃薯柱状块茎。本发明是将带芽眼的马铃薯种薯制作成“人工种子”来进行生产和种植,在生产过程中,不受种植时间约束,可以进行产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降低运输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马铃薯无性繁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空间集约、制作效率高、人工成本低和缩减运输成本等的马铃薯无性繁殖的块茎胶囊。
背景技术
生产上,四倍体马铃薯大部分为自交不亲合,即使用自交亲合的马铃薯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往往会发生性状分离和自交衰退等不良现象。因此,常规的马铃薯繁殖方式均为块茎无性繁殖,但是块茎繁殖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1、在马铃薯田间切块过程中,操作复杂且没有统一的分割方式,随意性较强,导致不同的带芽眼切块之间差异较大,最终可能会导致马铃薯出苗时间不一致,不利于水肥及田间管理;2、马铃薯由于块茎上芽眼的特殊生理特性,顶芽一般出苗较快以及出苗势较高,侧芽相对出苗慢一些,出苗势也不如顶芽。如果一同切块,将顶芽与侧芽随意堆积,无法很好区分带不同部位芽眼的署块,后期通过机器播种很容易造成同一地块出苗不均,苗的大小不一,这给机械统一施肥以及田间管理增加难度;3、传统的种薯切块播种方式限制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工人在工作的时候需要根据薯块大小与形状,判断薯块总共切块的数量以及切块下刀方式,这给切块工作无形的增加了操作时间,这也是人工操作无法避免的问题;4、传统的薯块分割操作,需要一定的经验以及技巧,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训,以及熟练的工人人均工资均高于普通工人,额外增加了薯块制种的人工成本;5、传统的马铃薯原种薯块一般需要运输到种植地再进行切块处理,但是马铃薯单个薯块体积以及重量较大,单位重量和体积的运输成本较高,全国马铃薯较好的制种基地一般在内蒙古、甘肃和云南和贵州等地,距离国内部分种植地距离较远,长距离的运输成本极大的增加了马铃薯的种植成本;6、传统的马铃薯块茎切块播种,往往切割的创面较大,较大的创面在播前预处理(消毒晾干等环节)过程中造成较大的困难,创面较大,同时也造成了播种后块茎腐烂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胶囊式马铃薯种,该胶囊是将带芽眼的马铃薯种薯制作成“人工种子”进行生产和种植,在生产过程中,不受种植时间约束,可以进行产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降低运输成本。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胶囊式马铃薯种,其特征在于,包括胶囊本体,所述胶囊本体内包覆有带芽眼的马铃薯柱状块茎;所述胶囊本体内还包括防撞弹性内衬;所述马铃薯柱状块茎密封于胶囊本体内,所述胶囊本体的容腔为厌氧环境。
作为优选,所述块茎胶囊内还填充有经干燥粉碎的马铃薯块茎碎末。
作为优选,胶囊顶部留有高于马铃薯柱状块茎2.0cm的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防撞弹性内衬为加厚纸质网格内衬,所述加厚纸质网格内衬的厚度为0.5cm。
作为优选,所述胶囊本体为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带芽眼的马铃薯柱状块茎的加工方法如下:
选择马铃薯种薯带芽眼的部位,然后通过打孔器取出带芽眼的柱状块茎,柱状块茎取出后,于温度17-18℃、湿度80-85%的环境下放置1-3天,即得带芽眼的马铃薯柱状块茎。
作为优选,所述柱状块茎直径0.8-1.2cm,高度1.8-2.0cm。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发明将马铃薯无性繁殖的块茎制作成人工胶囊种子,一方面将传统播种方式转化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既可以节约劳动力和生产成本,又大幅降低运输和存储成本。适合农业的产业化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628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