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钒渣中有价组元的回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66091.5 | 申请日: | 2018-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765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黄伟军;刘亚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3/04 | 分类号: | C22C33/04;C22C38/04;C22C38/12;C22B7/0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众志华清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3 | 代理人: | 张建 |
地址: | 056038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钒渣中有价组元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钒渣中有价组元的回收方法,属于冶金领域,是一种利用铝灰还原回收熔融钒渣中的Fe‑V‑Mn合金的方法,本发明能够使钒渣、铝灰中的铁、钒、锰等有价资源得到有效回收,同时产生的尾渣也能够再利用,实现了钒渣资源的综合利用,兼顾“资源+能源”生态化特色,具有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节能减排、零污染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固体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尤其是一种钒渣的处理方法,属于冶金领域。
背景技术
钒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广泛应用于钢铁、化学、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钒制品的需求愈加强烈。我国钒资源在自然界中主要与铁等元素伴生,赋存于钒钛磁铁矿中,约占我国钒资源的45%。目前我国钒钛磁铁矿的处理工艺主要是将含钒铁精矿通过高炉—转炉—钒化流程实现钒的提取,其中含钒铁精矿进入高炉还原形成含钒0.3%左右的铁水,含钒铁水经转炉吹炼氧化得到V2O3为12%~18%的钒渣。对钒冶炼和提取而言,钒渣的质量与后序湿法提钒工艺的能耗、冶炼的效率、产品的质量、废弃物的排放等息息相关。钒渣出渣温度在1450~1500℃,其物理显热约为0.70GJ/吨,且渣中非含钒氧化物均对湿法提钒有负面作用,因此在湿法提钒时需要尽量提高钒渣品位,降低其它氧化物含量,以提高钒的浸出率和收得率,减少钠盐的用量及废弃物的排放量。鉴于此,大量研究者对转炉提钒工艺进行了优化,这些工作的开展,对我国钒提取技术的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其部分研究成果已在工业上进行了应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冶炼效率与钒收得率,但对转炉钒渣品位的提高收效甚微,同时渣中铁、锰、钒等其它有价元素未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
铝灰是电解铝或铸造铝生产工艺中产生的熔渣经冷却加工后的产物,其成分为15%~30%的金属铝,30~60%的Al2O3及少量SiO2、CaO、MgO等氧化物。在铝熔炼过程中,每吨铝液大约产生11~12kg铝灰。根据成分波动,铝灰的价格在1000元/吨左右,目前铝灰用于回收金属铝、合成材料(如聚合氯化铝、棕刚玉、建筑材料)、电炉冶炼脱硫等。但这些处理方法,不仅要增加额外的设施,其中金属铝和Al2O3未能充分利用。
因此,开展一种钒渣、铝灰中有价组元和物理热回收利用的新技术,充分回收其中铁、锰、钒资源,既有利于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又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和谐冶金企业,为企业钒渣、铝灰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钒渣中有价组元的回收方法,能够使钒渣中的铁、锰、钒资源得到有效回收,同时产生的尾渣也能够再利用,实现了钒渣、铝灰资源的综合利用,兼顾“资源+能源”生态化特色,具有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节能减排、零污染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利用铝灰还原回收熔融钒渣中有价组元的方法。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原料准备与装料:准备熔融钒渣、还原剂铝灰和改质剂石灰,先将定量的铝灰和石灰按比例装入加热还原炉内,再将熔融钒渣倒入;
B.加热还原:装料结束后,加热并保温,使铝灰、钒渣中的有价组元还原,得到高附加值的Fe-V-Mn合金;
C.扒渣、出合金:排净炉内的尾渣后,放出合金,关闭加热系统。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A中还原剂铝灰的加入量为钒渣总重量的60~75%,且铝灰的粒度≤100目。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A中改质剂石灰的加入量为钒渣总重量的15%~20%,且石灰的粒度≤100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工程大学,未经河北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660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