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力接收装置和包括它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74518.6 | 申请日: | 2018-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869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杉山义信;谷口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L53/12 | 分类号: | B60L53/12;G01R31/52;G01R31/54;G01R31/28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接收 装置 包括 无线 传输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电力接收装置和包括它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撬棒电路包括二极管电桥和开关元件,并且被构造成对电力线之间的AC电力的全波进行整流并将整流后的AC电力输出到正极线和负极线。电容器被连接在电力线和负极线之间。当电流传感器的检测值指示电力接收装置不正常接收电力时,充电ECU停止电力传输装置的电力变换操作,并且此后输出短路指令中的至少一个到撬棒电路以便基于电压传感器的检测值来判定在撬棒电路中是否存在故障。
本非临时申请基于2017年11月20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222690,在此通过援引将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并入。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力接收装置和一种包括电力接收装置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检测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的故障的技术。
背景技术
已知以无线非接触方式从电力传输装置将电力传输到电力接收装置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例如,见日本专利特开No.2017-099097、No.2014-207795、No.2013-154815、No.2013-146154、No.2013-146148,No.2013-110822和No.2013-126327)。例如,日本专利特开No.2017-099097公开一种无线电力传输系统,该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以无线方式从电力传输装置将电力传输到安装在车辆上的电力接收装置。在该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电力接收装置被设置有称为撬棒电路的短路电路以防止它的部件经受过电压。
在撬棒电路被启用(即,包括在撬棒电路中的开关元件被导通)时,电力接收装置的阻抗减小。在日本专利特开No.2017-099097中公开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布置在电力接收单元中并且包括电力接收线圈和电容器的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被基于所述现象来估计(例如,见日本专利特开No.2017-099097的[0071]段)。
发明内容
撬棒电路包括:由四个二极管实现的二极管电桥;和两个开关元件。每个开关元件与四个二极管中的对应二极管并联连接(稍后将描述电路的详细构造)。
在具有这样的构造的撬棒电路中,故障(短路故障或开路故障)可能在开关元件和二极管中出现,这可能阻止正常执行电力传输。如果电力接收装置被安装在电动车辆上,则电动车辆的蓄电装置可能不被正常充电。
通过监控电压传感器或电流传感器的检测值,能够检测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是否存在故障。然而,有时难以判定撬棒电路中的故障的原因,换言之,难以判定出现故障的故障点。因而,修理技工必须花长时间来修理无线电力传输系统,或者修理技工可能简单地更换整个系统,但这花费多成本。
已经做出本公开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它的目的在于,提供以无线方式将电力从电力传输装置传输到电力接收装置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和能够立即判定撬棒电路中的故障的点的技术。
(1)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电力接收装置被构造成以无线方式接收从被构造成执行电力变换操作的电力传输装置传输的电力。电力接收装置包括第一电容器、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撬棒电路(整流电路)、第二电容器和控制器。第一电容器被电连接在第一电力线和第二电力线之间,该第一电力线和第二电力线分别连接到从电力传输装置接收电力的电力接收线圈的两端。电压传感器被构造成检测第一电力线关于第二电力线的电压。电流传感器被构造成检测流经第一电力线和第二电力线中的一条电力线的电流。撬棒电路包括由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实现的二极管电桥以及第一开关元件和第二开关元件,并且被构造成对第一电力线和第二电力线之间的AC电力的全波进行整流并且将整流后的AC电力输出到正极线和负极线。第二电容器被电连接在第二电力线和负极线之间。控制器被构造成输出用于使第一开关元件导通的第一控制信号和用于使第二开关元件导通的第二控制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745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