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斑嘴环企鹅的人工育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78947.0 | 申请日: | 2018-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969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杨天春;黄康宁;周颖;张志浩;施千里;袁耀华;张琼;周锋;金俊;张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动物园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吕伴 |
地址: | 20033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斑嘴环 企鹅 人工 育雏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斑嘴环企鹅的人工育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饲养环境控制、饲料配制、饲喂方法三个部分。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解决斑嘴环企鹅亲鸟弃卵、弃仔、不会哺育等自然行为缺失造成的繁殖率低下问题。突破圈养条件限制,提高幼鸟成活率,增加圈养种群数量,促进圈养斑嘴环企鹅种群持续稳定增长。积累数据和资料,进一步加强斑嘴环企鹅物种保护的科研工作和科普教育。真正发挥动物园异地保护作用,加快斑嘴环企鹅野外种群复壮进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物人工繁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斑嘴环企鹅的人工育雏方法。
背景技术
斑嘴环企鹅Spheniscus demersus,又名非洲企鹅,隶属企鹅目Sphenisciformes企鹅科Spheniscidae环企鹅属Spheniscus,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物种,也是《非洲欧亚大陆迁徙水鸟保护协定》列名物种之一。20世纪以来,由于栖息地丧失、食物匮乏、环境污染(包括石油泄露)以及偷蛋等原因,导致斑嘴环企鹅野生种群数量急剧锐减,种群规模不到75000-80000。
在我国圈养条件下,斑嘴环企鹅种群规模较小,截至2017年底,全国动物园共引进饲养斑嘴环企鹅不足200只,其中上海动物园斑嘴环企鹅种群规模达147只,成为国内斑嘴环企鹅种群发展的基础。斑嘴环企鹅种群数量的增长与否除了受基础建群者、疾病及遗传多样性水平等因素影响外,人工育雏的成功率直接影响到企鹅种群数量的增长。
目前,鸡鸭鹅等早成鸟使用人工育雏、技术的较多,成功率也较高。而晚成鸟中,能成功使用人工育雏技术的相对较少。斑嘴环企鹅属于晚成鸟,孵化出雏后,幼雏不能自行觅食,需要人工饲喂一段时间。在斑嘴环企鹅的人工育雏方面,仅成都、南昌、温州动物园有过1-2只成功的个例,其他动物园均未有过记录。
当出现亲鸟弃卵、不会哺育等自然行为缺失或圈养条件不足等情况时,一般会采用人工技术来进行人工干预。
人工育雏技术的使用的优势在于:
第一,弥补亲鸟自然行为缺失而造成的种群发展桎梏,可直接增加企鹅数量,促进圈养斑嘴环企鹅种群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
第二,也可为其他晚成鸟的饲养繁育积累经验;
第三,进一步发挥动物园作为迁地保护场所的重要作用,为斑嘴环企鹅种群野外复壮奠定基础;第四,可为斑嘴环企鹅的保护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基础资料。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斑嘴环企鹅的人工育雏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斑嘴环企鹅的人工育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饲养环境控制、饲料配制、饲喂方法三个部分,其中,
饲养环境控制:0-6周龄阶段,育雏环境温度逐渐从36℃过渡到30℃,当天气温度超过25℃、无风、阳光充足的时,在中午阶段进行室外活动;单个饲养场地内饲养雏鸟不超过2只,育雏设备随雏鸟体积的增大而增大,每日所述饲养场地清洁次数不低于1次,清洁时同时更换消毒后的育雏设备。
饲料配制:0-6周龄阶段,按照企鹅周龄不同,将幼雏饲料分成1#饲料、2#饲料、3#饲料。
所述1#饲料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
鲜鱼45-55份;
鲜牛奶35-25份;
熟蛋黄9-11份;
其中,所述1#饲料还包括添加剂:乳酶生片9-11片,小施尔康3-5片,钙片4-6片,VB4-6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动物园,未经上海动物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789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斑嘴环企鹅的人工孵化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大鲵的人工养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