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极限温度制冷控制系统及多联机空调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79633.2 | 申请日: | 2018-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791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冯涛;朱世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3/06 | 分类号: | F24F3/06;F25B41/00;F25B41/04;F24F11/89;F24F1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郭亚芳 |
地址: | 519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控制系统 极限高温 水冷系统 压缩机 多联机空调系统 输出管 冷媒 多联机系统 极限低温 空调设备 冷却处理 强制对流 多联机 运行时 换热 损害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极限温度制冷控制系统及多联机空调系统,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多联机在高于极限高温或低于极限低温条件下运行时容易损坏的技术问题。极限温度制冷控制系统包括水冷系统,水冷系统设置在多联机系统压缩机的第一高压输出管上,用于在极限高温条件下对冷媒进行冷却处理。在极限高温条件下通过水冷系统对第一高压输出管内的冷媒进行强制对流换热,有效保护了压缩机,避免了压缩机受到损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极限温度制冷控制系统及多联机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多联机俗称“一拖多”,是指一台室外机通过配管连接两台或两台以上室内机,室外侧采用风冷换热形式、室内侧采用直接蒸发换热形成。目前常规的多联机其适合运行的室外环境温度范围为-5℃~50℃。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场景使得多联机在温度高于50℃或者低于-5℃的使用条件下运行,例如:在温度为70℃的特种机房或者温度在60℃以上的“城市热岛”的楼顶,或者在-30℃给计算机机房制冷(计算机房有高洁净要求,不能从室外直接引入新风,因此,仍需要通过空调进行隔离换热)。在极限高温条件下,如外部环境温度大于等于55℃时,空调制冷运行已经超过压缩机的高压运行范围,如此状态下,会出现压缩机电流过大、温度偏高,造成压缩机烧毁,从而影响机组的寿命。而在极限低温条件下,如外环温度小于等于-25℃,其空调制冷会导致低压偏低,排气温度也偏低,但是往往形成回液及液压缩过程,同样损坏压缩机。
基于此,需要一种能够在极限高低温环境下有效运行的多联机空调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限温度制冷控制系统及多联机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多联机在高于极限高温或低于极限低温条件下运行时容易损坏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极限温度制冷控制系统,包括:
水冷系统,所述水冷系统设置在多联机系统压缩机的第一高压输出管上,用于在极限高温条件下对冷媒进行冷却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还包括:
极限低温管路系统,所述极限低温管路系统依次连接多联机系统的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底部以及过冷器末端,用于在极限低温条件下,使压缩机内的冷媒经所述极限低温管路系统运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水冷系统包括水冷换热器,所述水冷换热器与所述第一高压输出管接触并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水冷换热器包括冷却水管,所述冷却水管与所述第一高压输出管呈套管式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水冷系统还包括接水系统和膨胀水箱,其中,所述冷却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接水系统连接;所述冷却水管的另一端通过水泵与所述膨胀水箱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冷却水管的连接至所述接水系统的一端设置有第三电磁阀,在极限高温条件下,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开启,以便通过水冷系统对第一高压输出管内冷媒进行冷却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高压输出管上靠近所述压缩机排气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电磁阀。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极限低温管路系统包括第二高压输出管,所述第二高压输出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高压输出管的所述第一电磁阀和压缩机排气口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高压输出管的另一端连接至气液分离器的底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二高压输出管上设有第二电磁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796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