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体离线采样装置、呼出气体采集系统及呼气NO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80165.0 | 申请日: | 201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5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杨书彬;谭景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美好创亿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8 | 分类号: | A61B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6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宝龙六路3号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离线 采样 装置 呼出 采集 系统 呼气 no 检测 | ||
发明提供了一种气体离线采样装置,包括气体采集管、与气体采集管连通的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连接在气体采集管的两端,进气管上设有第一单向阀,出气管上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可允许气体经进气管进入所述气体采集管,所述第二单向阀可允许气体采集管内的气体经出气管排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气体离线采样装置的呼出气体采集系统和呼气NO检测系统。本发明提供的气体离线采样装置结构简单,不易在气体采集过程中混入干扰气体,可用于离线收集气体,适用于对气体进行离线检测,扩大了气体检测的适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呼出气体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体离线采样装置、呼出气体采集系统及呼气NO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呼气NO由气道细胞产生,其浓度与炎症细胞数目高度相关联,作为气道炎症生物标志物,对呼气NO的测定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和监控中。欧洲和美国分别在1997年与1999年制定了呼气NO检测推荐标准,并在2005年联合制定公布了该项标准(“ATR/ERS Recommendations for Standardized Procedures for the Online andOffline Measurement of Exhaled Low Respiratory Nitric Oxide and Nasal NitricOxide,2005”,ATS为美国咽喉学会缩写,ERC 为欧洲呼吸学会缩写,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用来指导如何进行检测与将检测结果用于哮喘等呼吸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由于NO检测传感器的精度问题,在呼气NO检测过程中,呼出气体的量通常需要满足一定需求。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标准》推荐,呼气NO测量必须在5cm H2O柱至20cm H2O柱的呼气压力、45mL/s至55mL/s的流量下进行呼气(50mL/s±10%)。
目前市面上的呼气NO检测系统,大多采用在线检测方式,但对于在远离检测仪器较远的地方则难以进行呼气NO检测,此外,在线检测难以同时对多人进行呼出气体采样,其检测效率低。CN203539351U公开了一种离线呼气采样管,通过设置采样气路和排空气路,将呼出气体收集在采样气袋中。但这种采样管结构复杂、成本高,且操作步骤繁琐,容易对采集的呼出气体造成污染。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体离线采样装置、呼出气体采集系统及呼气NO检测系统,用于解决现有呼出气体离线采样装置结构和操作步骤复杂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离线采样装置,包括气体采集管、与所述气体采集管连通的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连接在所述气体采集管的两端,所述进气管上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出气管上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可允许气体经进气管进入所述气体采集管,所述第二单向阀可允许气体采集管内的气体经出气管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气体采集管的长径比当量为50至55之间。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呼出气体采集系统,包括上述任一种所述的气体离线采样装置和呼气气路,所述呼气气路具有呼吸入口端和气体采集端,所述气体采集端与所述气体离线采样装置的进气管可拆卸连通,使所述气体离线采样装置采集从所述呼吸入口端流入的呼出气体;所述呼气气路中还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一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呼吸气路中的流体压力,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用于调节从气体采集端流出的呼出气体流量。
进一步地,所述呼气气路中还包括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一过滤单元设于所述呼吸入口端和气体采集端之间,用于过滤呼出气体中的杂质;所述第三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和气体采集端之间,可允许呼出气体从呼吸入口端流向气体采集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美好创亿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美好创亿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801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