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与自然水体连通的管道的治理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81300.3 | 申请日: | 201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613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周超;李习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3/02 | 分类号: | E03F3/02;E03F3/04;E03F5/10 |
代理公司: | 11570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松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经***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存储池 自然水体 水泵 积水 初期雨水 第一开关 开关件 污水 泵排 导通 连通 污水处理设施 截止 污水处理厂 管道连通 收集管道 治理系统 污水管 抽排 雨水 治理 | ||
本发明公开了涉及一种与自然水体连通的管道的治理系统,用于治理存有一定积水的管道,管道与自然水体连通,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池,存储池与管道连通,存储池用于收集管道内的积水和初期雨水混合后污水;第一开关件或第一水泵,第一开关或第一水泵设于存储池与管道之间,用于导通或截止存储池和管道,管道内的积水和初期雨水混合后污水通过泵排或重力流入存储池内;第二开关件或第二水泵,第二开关件或第二水泵设置于管道与自然水体之间,用于将导通或截止管道和自然水体,管道内的中后期雨水通过泵排或重力流入自然水体;第三水泵,第一水泵设于存储池内,用于将存储池内的污水抽排至污水管或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设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给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与自然水体连通的管道的治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地表径流污染危害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仍主要采用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排水系统。合流制的部分管路和分流制的雨水管都是直接与自然水体相连。但是国内一些城市如上海、深圳、武汉等临江地区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城市的河道水位也较高,河道水进入上述管道中,使得管道中持续保持有一定量的水。现有技术中这部分的水一般处理方式有两种,如下:
一、通过泵站持续的将管道内的水强排,抽出排入河道,但是由于地下水位也较高,即使有泵站抽走,还是会地下水持续渗入管道中,使得管道内还是会有一定量的水,而且持续泵站抽水不仅成本较高造成资源浪费,也会造成城市地下水位下降;
二、管道内的水一直放置在管道,当下雨时,管道内的水会与雨水混合后流入自然水体。
但是,如果管道内的水一直放置在管道内,则会面临更多的问题,尤其是当管道为直接与自然水体连通的管道时。具体的问题如下:
第一,平时管道内存有一定量的水,由于生活污水错节进入管道后,该管道内积存的水就会变为污水,一旦降雨,由于管道与自然水体连通,这些管道里面的污水就会直接排入到自然水体内,对自然水体造成污染。
第二、由于管道内长期存满水,水又不流动,管道底部就会积累大量的沉积物,对于常年没有处理的管道底部更会沉积大量淤泥,当降暴雨时,管道底部的沉积物和淤泥就会混合雨水形成污水,排到自然水体(如河道),进一步对自然水体造成污染。
因此,在地下水位和河道水位较高的城市,管道内积存的水如何处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与自然水体连通的管道的治理系统及方法。本发明能够防止与自然水体连通的管道内的积存水直接进入自然水体,从而避免对自然水体造成污染,同时降低污水厂处理压力。
本发明提供一种与自然水体连通的管道的治理系统,用于治理存有一定积水的管道,所述管道与自然水体连通,包括:
存储池,所述存储池与所述管道连通,所述存储池用于收集管道内的积水和初期雨水混合后污水;
第一开关件或第一水泵,所述第一开关或第一水泵设于所述存储池与所述管道之间,用于导通或截止所述存储池和所述管道,所述管道内的积水和初期雨水混合后污水通过泵排或重力流入所述存储池内;
第二开关件或第二水泵,所述第二开关件或第二水泵设置于所述管道与自然水体之间,用于将导通或截止所述管道和自然水体,所述管道内的中后期雨水通过泵排或重力流入自然水体;
第三水泵,所述第一水泵设于所述存储池内,用于将存储池内的污水抽排至污水管或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设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813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填埋场库底雨污分流系统
- 下一篇:生态护坡排水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