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黑臭水体治理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85245.5 | 申请日: | 201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43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程刚;李昱萱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德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12;C02F11/18;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高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5 | 代理人: | 毕进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淤泥 水体治理 抽出 重金属污染淤泥 垃圾填埋场 有机物污染 资源化利用 二次应用 工艺处理 河道水库 加热挥发 淤泥处理 淤泥收集 淤泥输送 淤泥脱水 有机物 泥浆泵 农林业 热脱附 重金属 转运车 资源化 减量 填埋 制砖 固化 运输 覆盖 脱离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臭水体治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A、淤泥运输:将待处理河道水库中的黑臭淤泥通过泥浆泵抽出,抽出的淤泥输送至淤泥收集转运车中,进行运输;B、淤泥脱水减量处理;C1、重金属污染淤泥处理:将淤泥中的重金属进行固化;C2、有机物污染淤泥处理:通过热脱附处理技术,将有机物进行加热挥发,使其完全脱离淤泥;淤泥的资源化利用:将处理后的淤泥用于农林业用地,或用于垃圾填埋场覆盖用土,或基建填埋用土,或用于制砖。采用该工艺处理完的淤泥完全可以实现资源化的二次应用,变废为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黑臭水体治理修复工艺。
背景技术
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压力大、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结构性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不合理、工业污染源难以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城市生活污染处理率低等原因,导致内河涌水生动物和植物消失,河水发黑发臭,景观和生态功能严重退化,而且由于水污染相对严重,河道和水库淤泥均存不同程度的有机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城市水体“黑”和“臭”是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其形成原因是大量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好氧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下,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在该条件下,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活跃转化为厌氧反应,有机物腐败、分解、发酵,产生难溶于水的恶臭气体,如甲烷、氨气、硫化氢和挥发性有机酸硫醇等,致使水体发臭。此外,水体中的Fe2+、Mn2+等金属离子与水中的S2-形成致黑物质FeS、MnS等,铁锰硫化物被水中腐殖质吸附形成大量悬浮物,使得水体发黑。
黑臭水体不仅严重影响城市的水景观,给人带来不愉悦的观感;丧失水体功能性,抵制了人们的亲水和取水需求,同时还影响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对人们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都有不良影响。因此,解决城市河流的污染问题、恢复河流的生态和社会功能不仅关乎城市整体环境的提升,更是与居民健康和生活息息相关,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综上,河道清淤工作迫在眉睫,并且河道底泥淤积与污染导致实际防洪排涝、排污能力下降,也是影响水体水质的重要原因。开展淤泥疏浚工作可大幅减少水域污染物淤积的现象,同时防止底泥再悬浮及污染物重新释放给水体水质带来的污染,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改善水体水质。疏浚产生的淤泥污染较严重,如何安排合理的治理工艺流程,使得淤泥从河道清淤出来,进行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难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黑臭水体治理工艺,通过泥水分离路径,保证淤泥完全处理,将污染物全部移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黑臭水体治理工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A、淤泥运输
将待处理河道水库中的黑臭淤泥通过泥浆泵抽出,抽出的淤泥输送至淤泥收集转运车中,进行运输;
B、淤泥脱水减量处理
C1、重金属污染淤泥处理
通过稳定无害化处理,将淤泥中的重金属进行固化,以此达到无污染处理;
C2、有机物污染淤泥处理
通过热脱附处理技术,将有机物进行加热挥发,使其完全脱离淤泥,以此达到无污染处理;
D、淤泥的资源化利用
大量的淤泥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可用于农林业用地,如农田返回土、公园及绿化用土等,也可以用于垃圾填埋场覆盖用土,或基建填埋用土,如机场建设、高速公路建设等,也可用于制砖,如此实现淤泥的资源化利用。
进一步的,所述的淤泥收集转运车为一种车载淤泥收集储存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的重金属污染淤泥处理是在一种车载集成式土壤淋洗修复装置中实施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德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大连德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852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