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功能强化的改性生物炭/聚酯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87454.3 | 申请日: | 2018-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050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雄;滕农英;王彪;刘海东;张浩;蒲启富;李林烽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柏堡龙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F6/92 | 分类号: | D01F6/92;D01F1/1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晓霖;陈伟贤 |
地址: | 515300 广东省揭阳市普***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炭 改性 聚酯复合纤维 功能强化 制备 无机粉体 球磨 去除 应用前景广阔 远红外发射率 负离子功能 远红外发射 甲醛吸附 碳碳双键 纤维成型 对设备 负离子 纺丝 聚酯 吸附 纤维 | ||
1.一种功能强化的改性生物炭/聚酯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主要由纤维和分布在纤维内部和表面的改性生物炭组成;
所述改性生物炭是指碳碳双键被打开且与氧结合的生物炭;
改性生物炭含量为0.5~5wt%的改性生物炭/聚酯复合纤维的甲醛吸附量为2~18mg/g,远红外发射率为0.65~0.95,负离子浓度为6000~8000个/cm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能强化的改性生物炭/聚酯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具有多孔结构,孔隙率为40%~75%,比表面积为20~100m2/g。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功能强化的改性生物炭/聚酯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改性生物炭粉和易去除组分A的聚酯进行纺丝并在纤维成型后去除其中的A制得功能强化的改性生物炭/聚酯复合纤维;
所述改性生物炭粉为用无机粉体球磨处理后的生物炭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将质量比为0.1~1:10~40的无机粉体和生物炭粉混合后研磨10~20min得到强化粉体;
(2)将强化粉体、PET粉体和A熔融共混制得母粒,其中,PET粉体的质量含量为54%~89%,A的质量含量为1%~5%;
(3)将质量比为1~17:83~99的母粒和PET切片共混后纺丝制得预处理复合纤维;
(4)对预处理复合纤维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A制得功能强化的生物炭/聚酯复合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粉体的粒径为100~450nm,所述无机粉体为硫酸钡、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镁、氧化铝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炭粉的粒径为100~2500nm,所述生物炭粉由水稻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棉花秸秆、油菜秸秆、大豆秸秆、竹材、竹屑、椰壳和板栗壳中的一种或多种经高温烧结得到。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ET粉体或PET切片由PTA和EG酯化后脱水缩合而成,特性黏度为0.657dL/g。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为水溶性树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性树脂是通过DMT、DMI、SIPM与乙二醇共缩聚制得的,其中,DMT、DMI与SIPM的摩尔比为10~15:2:3~8。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为碱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柏堡龙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未经广东柏堡龙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8745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