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酸槽酸雾捕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02338.4 | 申请日: | 2018-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5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肖可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8B15/04 | 分类号: | B08B15/04;C23G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李彦 |
地址: | 201999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酸槽酸雾捕 集装 | ||
本发明涉及气体或蒸气的吸收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酸槽酸雾捕集装置。一种酸槽酸雾捕集装置,包括酸槽(1),其特征是:还包括槽盖(6)、槽盖驱动机构(7)、汇总风管(8)、酸雾处理装置(9)、侧吸风口(10)、小风管(11)、前段内风道(12)、前段外风道(13)、后段内风道(14)和后段外风道(15),槽盖(6)设于酸槽(1)的敞口上,槽盖(6)在槽盖驱动机构(7)的驱动下绕酸槽(1)敞口的边缘向内或向外转动;酸槽(1)的侧壁上设有侧吸风口(10),前段内风道(12)通过小风管(11)连通侧吸风口(10)。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酸雾捕集效果好,避免环境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或蒸气的吸收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酸槽酸雾捕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金属材料进行酸洗处理时,都是经过不严密封的酸槽或者不密封的酸槽中进行酸洗处理,在酸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雾,酸槽内的酸雾若没有酸雾捕集装置,则酸雾扩散到车间内,污染工作环境,给生产操作人员带来身体伤害。车间内的酸雾为无组织排放,当酸雾浓度超过国家及地方排放标准后,则为不达标排放,必须进行整改甚至停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酸雾捕集效果好、避免环境污染的有害气体捕集设备,本发明公开了一酸槽酸雾捕集装置种。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发明目的:
一种酸槽酸雾捕集装置,包括敞口向上的酸槽,酸槽内盛放酸液,酸槽两侧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吸风总管道,吸风总管道的进风口和酸槽的内腔贯通,吸风总管道上设有手动调节阀门和自动调节阀门,其特征是:还包括槽盖、槽盖驱动机构、汇总风管、酸雾处理装置、侧吸风口、小风管、前段内风道、前段外风道、后段内风道和后段外风道,
槽盖设于酸槽的敞口上,槽盖驱动机构的一端固定,槽盖驱动机构的另一端连接槽盖,槽盖在槽盖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绕酸槽敞口的边缘向内或向外转动;
酸槽的侧壁上设有侧吸风口,前段内风道通过小风管连通侧吸风口,前段外风道通过小风管连通侧吸风口,后段内风道通过小风管连通侧吸风口,后段外风道通过小风管连通侧吸风口,吸风总管道的出风口通过汇总风管连接酸雾处理装置,酸雾处理装置内设有抽风机。
所述的酸槽酸雾捕集装置,其特征是:槽盖和槽盖驱动机构各有两个,两个槽盖相对地设于酸槽敞口的两侧,每个槽盖驱动机构各驱动一个槽盖,槽盖驱动机构正向转动时将两个槽盖向内转动以封闭酸槽的敞口,槽盖驱动机构反向转动时将两个槽盖向外转动以开启酸槽的敞口。
所述的酸槽酸雾捕集装置,其特征是:侧吸风口的形状为圆形、矩形或圆角矩形;
前段内风道、前段外风道、后段内风道、后段外风道这四者都设有手动调节阀门,手动调节阀门和汇总风管之间还设有自动调节阀门。
所述的酸槽酸雾捕集装置,其特征是:前段内风道和前段外风道这两者都通过小风管连通酸槽前半段的侧吸风口,前段内风道和前段外风道这两者的长度都不大于酸槽长度的二分之,小风管交替连通前段内风道和前段外风道,即相邻的两根小风管分别连接前段内风道和前段外风道;
后段内风道和后段外风道这两者都通过小风管连通酸槽后半段的侧吸风口,后段内风道和后段外风道这两者的长度都不大于酸槽长度的二分之一,小风管交替连通后段内风道和后段外风道,即相邻的两根小风管分别连接后段内风道和后段外风道。
所述的酸槽酸雾捕集装置,其特征是:
每根汇总风管上并联至少两个酸槽,并联的酸槽通过自动调节阀门实现每个酸槽吸风风量的动态自动分配;
通过调整手动调节阀门的开口度,使得前段内风道、前段外风道、后段内风道和后段外风道这四者的吸风风速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023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容式指纹采集仪
- 下一篇:一种多晶硅薄膜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