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自动调整臭氧排放浓度的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04493.X | 申请日: | 2018-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60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黄嘉宏;王涵远;吴建铭;陈重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崴科技有限公司;蓝色丝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6 | 分类号: | B01D53/7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罗英;臧建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调整 臭氧 排放 浓度 装置 及其 操作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自动调整臭氧排放浓度的装置及其操作方法。所述装置包括臭氧传感器、光生臭氧模块、送风模块以及控制电路。臭氧传感器感测空气中的臭氧浓度。光生臭氧模块通过光解反应在所述装置的风流路径中产生臭氧。送风模块在所述风流路径中制造风流。控制电路依照所述臭氧浓度对应控制所述光生臭氧模块以调整臭氧产率,或是依照所述臭氧浓度对应控制所述送风模块以调整所述风流的风量,或是依照所述臭氧浓度对应控制所述光生臭氧模块与所述送风模块以调整所述臭氧产率与所述风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臭氧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自动调整臭氧排放浓度的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产生臭氧的方法可概分为三类:高压放电、紫外光光解、电解。因为电解法需要用到液体,在环境净化的应用上限制较多。高压放电方式是坊间臭氧机所使用的主流技术,但若使用空气为原料,或是氧气纯度不高,高压放电过程中会产生氮氧化物。这些氮氧化物不仅无助于空气净化,更是影响人体健康的空气污染物。紫外光光解法系使用波长在200nm以下的紫外光照射空气,因为此类短波长的紫外光具有很高的能量,可以将空气中的氧气和水气解离,形成臭氧以及其他具有活性的物质(active agents,以下称之为净化因子);但此波段的能量却不足以将氮气解离,故不会产生氮氧化物,在环境净化的应用上,紫外光光解的方法相对具有优势。
短波长(200nm以下)的紫外光能量可以将空气中的水气和氧气离子化,进而产生臭氧(O3)、负氧离子(O2-)、氢氧自由基(OH·)和双氧水(H2O2)等具氧化活性的净化因子。这些产生的净化因子可以与空气中的污染物(如甲醛、甲苯、氨气…)或表面污染物(如细菌、霉菌、三手烟…)反应,进而去除污染物,达到净化效能。
要产生波长在200nm以下紫外光的方法很多,可以是热阴极灯管、冷阴极灯管、准分子灯、发光二极管或是其他紫外光源,此类波长的灯管必须使用高纯度的石英管,以避免灯管吸收紫外光或是造成玻璃变质,而影响紫外光的穿透率。
不管是以哪种方式产生臭氧,在环境净化的应用上,都必须面对室内臭氧浓度控制的问题,特别是有人在室内活动时,臭氧浓度必须低于法规的要求。但是坊间会产生臭氧的净化装置大多没有这样的设计和控制机制,高浓度的臭氧对使用者的健康可能会有潜在的威胁。
为解决臭氧浓度过高的问题,在不少专利文献中都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7543284A、CN107051150A、CN107015578A等。这些既有专利中虽使用了臭氧传感器去量测臭氧浓度并作为控制臭氧产生装置的依据,但控制的方式都仅仅采用开启或关闭,这类控制方式容易造成臭氧浓度的剧烈变化,不仅无法有效控制臭氧浓度,更可能因为频繁的开关,而减损设备的使用寿命。
部分专利虽然也设置了臭氧传感器,但却是安装在出风口,重点在控制出风口的臭氧浓度,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5386402U。但即使出风口的臭氧浓度达到标准,若使用空间太小,也可能造成室内臭氧浓度过高,不代表室内的臭氧浓度在安全有效的范围之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自动调整臭氧排放浓度的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其可以维持空气中的臭氧浓度在有效且安全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自动调整臭氧排放浓度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臭氧传感器、光生臭氧模块、送风模块以及控制电路。臭氧传感器用以感测空气中的臭氧浓度。光生臭氧模块以紫外光光解的方式在所述装置的风流路径中产生臭氧。送风模块用以在所述风流路径中制造风流。控制电路耦接至所述臭氧传感器、所述光生臭氧模块与所述送风模块。控制电路用以依照所述臭氧浓度对应控制所述光生臭氧模块以调整臭氧产率,或是依照所述臭氧浓度对应控制所述送风模块以调整所述风流的风量,或是依照所述臭氧浓度对应控制所述光生臭氧模块与所述送风模块以调整所述臭氧产率与所述风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崴科技有限公司;蓝色丝路有限公司,未经泉崴科技有限公司;蓝色丝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0449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