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机器自学习的高精度网络对时同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11008.1 | 申请日: | 2018-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505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王顺江;葛维春;苏安龙;高凯;袁骏;张忠林;郭昆亚;闫春生;雷振江;王刚;樊志坚;王广福;张迅;旋璇;周桂平;张德天;王浩;季宏达;周晓明;李文瑞;张腾兮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J3/06 | 分类号: | H04J3/06 |
代理公司: | 辽宁沈阳国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0 | 代理人: | 何学军;侯景明 |
地址: | 110006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机器 自学习 高精度 网络 同步 方法 | ||
1.一种基于机器自学习的高精度网络对时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步骤:
步骤1:定义网络延时误差包括三个部分:报文在线路中的传输延时Δt,主从端网口在不同负载率条件下的主端网口延时Δt主和从端网口延时Δt从,主从端的时间偏差θ为在同一时刻从端的时间t从减去主端的时间t主;
步骤2:定义高精度网络对时同步的报文应答模型,首先主端记录向从端发送报文的时间戳t1,从端记录接受到报文的时间戳t2,接着主端向从端发送含有t1的跟随报文,然后从端记录向主端发送延时请求报文的时间戳t3,主端记录接收到延时请求报文的时间戳t4,随后向从端发送包含t4的延时应答报文;
步骤3:在主从端网口负载率为零时,网口延时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主从端的时间偏差θ为在同一时刻从端的时间t从减去主端的时间t主,报文在线路中的传输延时为Δt,由此可以得到如下的约束关系:
可以得到报文线路传输延时Δt和主从端的时间偏差θ计算公式如下:
报文的线路传输延时Δt因信号在线路传输速度不变;
步骤4:建立目标函数如下:
式中Δt主为主端网口延时,φ1为主端网口的负载率,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为幂函数并用f来表示,表达式中k1和a分别为系数和指数;Δt从为从端网口延时,φ2为从端网口的负载率,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为幂函数并用h来表示,k2和b分别为表达式的系数和指数;
步骤5:随着报文经行次数的增多,通过机器的自主计算,使得计算的误差逐渐减少,对时的精度不断的提高;
所述步骤4先测量从端网口在不同网口负载率下对应网口延时,后测量主端网口在不同的网口负载率下对应的网口延时,最后拟合出其函数关系;
所述步骤4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1:在主端网口负载率极低的条件下,对从端网口延时进行测量,从端网口负载率分别在2%、4%、6%、8%、10%间隔2%直到100%的次序进行报文传输实验,引用步骤3中的Δt和θ数值,偏差θ为在同一时刻主从端的时间差,Δt为报文在线路中的传输延时,Δt2和Δt3分别为:一次对时过程中同步报文在从端产生的网口延时和一次对时过程中延迟请求报文在从端产生的网口延时;
其关系如下:
解得:
将从端不同网口负载率下的网口延时绘制于坐标系中,拟合求得k2和b,得到h(φ2)的表达式;
所述步骤4包括如下步骤:步骤4.2:在主端网口负载率极低的条件下,对主端网口延时进行测量,从端网口负载率分别在2%、4%、6%、8%、10%间隔2%直到100%的次序进行报文传输实验,引用步骤3中的Δt和θ数值,偏差θ为在同一时刻主从端的时间差,Δt为报文在线路中的传输延时,Δt1和Δt4分别为一次对时过程中同步报文在主端产生的网口延时和一次对时过程中延迟请求报文在主端产生的网口延时;
其关系如下:
解得:
将主端不同网口负载率下的网口延时绘制于坐标系中,拟合求得k1和a,得到f(φ1)的表达式;
所述步骤4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3:在得到线路传输延时Δt,一次对时过程中同步报文在主端产生的网口延时Δt1,一次对时过程中同步报文在从端产生的网口延时Δt2,一次对时过程的总延时Δt总就等于线路传输延时加上同步报文在主从端产生的网口延时,计算公式如下:
Δt总=Δt+Δt1+Δt2
在得知总延时Δt总之后,主端向从端发送一个带有其发送时刻报文,从端可以根据主端时间而调整时间,从而达到对时同步,设t主为主端的时刻,t从为从端的时刻,从端设备时间调整后的时刻设为t调,其计算公式如下:
t调=t主+Δt总;
所述步骤5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1:上述步骤4的约束关系为一次报文传输过程,为了得到更准确的对时,在此基础之上,给出第二次和第三次报文传输约束关系,并将三次对时约束关系合在一起,公式如下:
式中Δt为线路传输延时;θ为主端和从端的时间偏差;Δt1和Δt5和Δt9分别为第一、二、三次对时,同步报文在主端产生的网口延时;Δt2和Δt6和Δt10分别为第一、二、三次对时,同步报文在从端产生的网口延时;Δt3和Δt7和Δt11分别为第一、二、三次对时,延迟请求报文在从端产生的网口延时;Δt4和Δt8和Δt12分别为第一、二、三次对时,延迟请求报文在主端产生的网口延时;t1和t5和t9分别为第一、二、三次对时,同步报文离开主端的时间戳;t2和t6和t10分别为第一、二、三次对时,同步报文到达从端的时间戳;t3和t7和t11分别为第一、二、三次对时,延迟请求报文离开从端的时间戳;t4和t8和t12分别为第一、二、三次对时,延迟请求报文到达主端产生的时间戳;
步骤5.2:设各端口延时在不同负载率下的关系如下:
步骤5.3:将步骤5.2的关系带入步骤5.1的公式之后,得到的约束关系中含有的未知量的个数为六个,分别为k1、k2、a、b、Δt、θ,而含有的约束条件也为六个,可以求解出主端网口延时与网口负载率关系f的表达式并得到主端网口延时Δt主、从端网口与网口负载率关系h的表达式并得到从端网口延时Δt从、线路的传输延时Δt,由此可以得到总传输延时为Δt总:
Δt总=Δt主+Δt从+Δt
步骤5.4:经本发明的高精度网络时间同步算法后,从端时钟调整为公式如下:
t调=t主+Δt总
在得到从端的校准时间之后,从端就可以调整时间,到达与主端对时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1100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