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淤泥砖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11403.X | 申请日: | 2018-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33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万成;吴国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深广通环保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6 广东省深圳市龙***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淤泥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淤泥砖及其制备工艺,按重量份计,淤泥砖包括如下组分的原料:淤泥粉30‑40份,矿粉8‑12份,水6‑8份,粉煤灰2‑5份,陶粒砂3‑5份,水泥15‑20份,早强剂0.2‑0.8份,环氧树脂0.8‑1.2份,固化剂0.4‑0.6份;淤泥粉由河道淤泥脱水制得,淤泥粉能通过5目的网筛,淤泥粉的含水量为35%‑40%。本发明中淤泥粉、矿粉、粉煤灰、陶粒砂和水泥的互相配合,有助于制备出密实度更高的淤泥砖,进而起到增强淤泥砖强度的作用;早强剂和环氧树脂的配合,有助于砖坯的成型;制备工艺中无需烧结,在自然条件下则能够完成淤泥砖的制备,有助于节能减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淤泥砖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淤泥是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其天然含水量大于粘性土。河道淤泥不仅影响河道正常的泄洪能力以及航道、港口的畅通,而且会污染河流水体。淤泥的传统处置办法有海洋倾倒、卫生填埋、焚烧等,但极易对大气、海洋、土地以及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淤泥固化技术是一项环保型新技术,涉及到生态修复、资源再生利用、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它按照“以废治废”的创新思路,通过向淤泥中加入固化材料来固结疏浚淤泥,并将固化处理后的淤泥作为市政工程、堤坊加固工程、道路工程、填方工程的良好原料,使其变废为宝。
申请公布号为CN10176903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黄河淤泥烧结砖及其制造方法;该发明的黄河淤泥烧结砖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复配而成:黄河淤泥30%~85%、炉渣0%~25%、煤矸石0~60%、粘土5~50%;制造方法为:通过将上述原料破碎筛分、配料、搅拌、陈化、成型、切割、干燥、焙烧的工艺步骤制作而成。
上述现有技术利用黄河淤泥作为制砖的原料,可为黄河流域清淤,但是在制备的过程中有焙烧的环节,需要浪费大量燃料,易产生污染气体,达不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申请公布号为CN101439949A的公开了一种环保免烧淤泥砖及其生产方法,淤泥砖的主要成分是淤泥、砂和水泥,辅助化工原料是高锰酸钾等钾质盐类饱和溶剂作为氧化剂,采用水浸、氧化、固化、凝结、上模和脱模生产工艺制得。
上述现有技术制备的淤泥砖为免烧结砖,节约了大量燃料,也减少了污染气体的排放,但是生产出的最终产品抗压抗折性能较差,质量得不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一是提供一种淤泥砖,该淤泥砖具有较好的抗压抗折性。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淤泥砖,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的原料:淤泥粉30-40份,矿粉8-12份,水6-8份,粉煤灰2-5份,陶粒砂3-5份,水泥15-20份,早强剂0.2-0.8份,环氧树脂0.8-1.2份,固化剂0.4-0.6份;所述淤泥粉由河道淤泥脱水制得,所述淤泥粉能通过5目的网筛,所述淤泥粉的含水量为35%-4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淤泥粉能通过5目的网筛,其粒径均小于4mm,与陶粒砂、水泥、粉煤灰互相配合,更易制备得到密实的淤泥砖,有助于增强淤泥砖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环氧树脂的加入,有助于提高原料混合之后混合料的粘度,环氧树脂与早强剂配合,有助于提高淤泥砖的早期强度,使淤泥砖更容易制备成型的砖坯,且有助于提高砖坯的强度,在制备淤泥砖的过程中更易码垛,有助于减少码垛对淤泥砖形状的影响。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按重量份计,由如下组分的原料组成:淤泥粉36-40份,矿粉8-10份,水6份,粉煤灰4-5份,陶粒砂3.6份,水泥18-20份,早强剂0.65份,环氧树脂1.1份,固化剂0.53份;所述淤泥粉由河道淤泥脱水制得,所述淤泥粉能通过5目的网筛,所述淤泥粉的含水量为35%-40%。
通过淤泥砖物理性质的检测,说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组分之间的协同配合更好,制备得到的淤泥砖的抗压和抗折效果更好,使淤泥砖的强度更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深广通环保建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深广通环保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114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