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14357.9 | 申请日: | 2018-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419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杉原敦史;小野寺直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44 | 分类号: | H01M10/44;H01M10/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刘航;王潇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电 二次 电池 制造 方法 | ||
本公开提供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该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至少包括以下的(α)、(β)和(δ)。(α)准备至少包含正极、负极、凝胶膜和电解液的单电池。(β)进行单电池的初始充电。(δ)在初始充电之后对单电池实施加工,由此制造成品电池。负极至少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凝胶膜形成在负极的表面。凝胶膜包含高分子材料和电解液。凝胶膜具有触变性。以凝胶膜置于第1压力下的状态进行初始充电。实施加工以使得凝胶膜置于第2压力下。并且第2压力高于第1压力。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1-108550号公报公开了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初始充电方法。
发明内容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初始充电中,在负极(solid)与电解液(electrolyte)的界面(interface)、即负极的表面形成SEI(固体电解质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膜。通过SEI膜的形成,负极的表面相对于电解液的还原变得钝化。由此不容易发生电解液的还原分解反应,能够反复进行充放电。
但SEI膜会阻碍电荷载体(载体离子)的移动。因此例如在形成较厚SEI膜的部分,充放电反应会相对缓慢地进行。在形成较薄SEI膜的部分,充放电反应会相对快速地进行。如果SEI膜发生形状、组成的参差变动,则充放电反应也会发生参差变动。通过充放电反应的参差变动,会导致局部劣化进行,循环容量维持率降低。另一方面,如果SEI膜均匀形成,则可以期待循环容量维持率的提高。
日本特开2011-108550号公报中,将初始充电设为多个阶段,由此形成了稳定的SEI膜。但是,多个阶段的充电有可能需要复杂的控制。
本公开的目的是无需复杂的充电控制,使循环容量维持率提高。
以下,对本公开的技术构成和作用效果进行说明。但本公开的作用机制包括推定。不应根据作用机制的正确与否来限定权利要求的范围。
〔1〕本公开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至少包括以下的(α)、(β)和(δ)。
(α)准备至少包含正极、负极、凝胶膜和电解液的单电池。
(β)进行单电池的初始充电。
(δ)在初始充电之后,对单电池实施加工,由此制造成品电池。
负极至少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凝胶膜形成在负极的表面。凝胶膜包含高分子材料和电解液。凝胶膜具有触变性。以凝胶膜置于第1压力下的状态进行初始充电。对单电池实施加工以使得凝胶膜置于第2压力下。并且第2压力高于第1压力。
图1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作用机制的第1概念图。
初始充电时,电荷载体从电解液向负极20的表面移动。电荷载体被电解液中的溶剂溶剂化。与电荷载体一起到达负极20的表面的溶剂被还原分解,由此形成SEI膜1。负极20的表面包含微观凹凸、组成变化等。例如在负极20的表面,电荷载体集中在与周围相比突出的部分。其结果,SEI膜1发生形状、组成的参差变动。
图2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作用机制的第2概念图。
凝胶膜40形成在负极20的表面。凝胶膜40具有触变性。本公开的“触变性”表示越受到高的压力,粘度越降低的性质。
初始充电时,电荷载体透过凝胶膜40到达负极20的表面。凝胶膜40包含高分子材料和电解液。凝胶膜40的粘度高于电解液单独的粘度。粘度高表示电荷载体的移动电阻高。因此在凝胶膜40的内部,与凝胶膜40的外部相比,电荷载体的移动速度降低。通过电荷载体以低速到达负极20的表面,使SEI膜1的形成反应的速度降低。由此,即使在负极20的表面存在微观凹凸、组成变化等,SEI膜1也能够均匀地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143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管理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三元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预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