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橡胶轮胎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17936.9 | 申请日: | 2018-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64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品翰;陈昀佑 | 申请(专利权)人: |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11/03 | 分类号: | B60C11/03;B60C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21533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橡胶轮胎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橡胶轮胎,包括胎面部、胎侧部以及胎唇部,所述胎侧部具有多个由所述胎侧部的表面向下凹陷所形成的下凹结构,所述下凹结构与所述胎侧部的表面形成用于引导气流的凹凸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胎侧部通过增加厚度形成凸起的方式而言,本发明中所公开的方案实际是通过减少材料的方式在胎侧部形成了凹凸部,该种方式不仅增强了橡胶轮胎之胎侧部的散热,提高了轮胎的使用寿命,而且还降低了橡胶轮胎的重量,从而降低了橡胶轮胎的滚动阻力,进而降低车辆的能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生产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侧壁花纹的橡胶轮胎。
背景技术
橡胶轮胎包括胎面部、胎侧部和胎唇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硫化模具会区分为胎面环、胎侧环以及胎唇环,由于硫化模具组合后,相邻两个模具之间会有间隙,因此胎面部和胎侧部的分界处会形成环绕胎侧部一周的分形线,胎侧部与胎唇部的分界处会形成环绕胎唇部一周的保护线。
橡胶轮胎的胎侧部的主要功能在于传达转向、吸收路面的冲击和振动,同时由于滚动过程中胎侧部的不同部位需要循环支撑车辆重量,因此胎侧部也是轮胎运转时变形量最多的部位。
橡胶是热的不良导体,频繁的变形使得胎侧部在轮胎运行的过程中温度处于80℃~90℃之间,在该温度下橡胶老化速度加快,而橡胶老化会进一步增大胎侧部的变形量,这最终会导致胎侧部龟裂,轮胎发生漏气,甚至在较大外力冲击下而产生爆胎现象。
为了能够提高胎侧部的散热效果,一些厂商在胎侧部设计了凹凸结构,以藉由凹凸结构随轮胎转动时产生的气流来增强胎侧部的散热。
例如公开号为:CN101166642B申请人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的中国专利申请中,轮胎的胎侧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设置有由沟部和凸部构成的湍流产生用凹凸部,该发明系于原本胎侧部增加厚度凸起,再形成凹凸部,凹部实际是胎侧部的基面,凸起高于胎侧部基面;
公开号为CN101631686B申请人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充气轮胎的外侧面沿轮胎周向空开间隔地设置有自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延伸的湍流产生用凸起,该发明同样是在原本胎侧部增加厚度凸起,凸起高于胎侧部基面;
公开号为CN102026830B申请人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充气轮胎,包括在轮胎表面沿着轮胎径向延伸、具有从轮胎表面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形状的多个径向突起,多个径向突起以轮胎旋转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设置,多个径向突起分别具有低突出部分和高突出部分,低突出部分低于高突起高度,由其记载内容可以发现该发明也是通过在原本轮胎侧部增加材料的方式来形成放射状的径向突起;
公开号为CN103796850B,申请人为米其林集团总公司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道路车辆的轮胎,其具有预定的旋转方向,并且包括多个翅片,所述多个翅片布置在轮胎的胎侧上,用于改变车辆的阻力和/或升力,该发明是通过在轮胎的侧部增设翅片的方式来达到改变车辆的阻力或升力的目的,其同样导致轮胎重量的增加;
公开号为CN105339187A,申请人为米其林集团总公司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轮胎,所述轮胎的胎侧在其外表面上包括一系列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凹部交替,所述凹部和突出部各自具有中心轴线,每个突出部具有确定的几何形状或任意的几何形状并且设置在胎侧的表面上,其突出部依然是通过直接在胎侧部增加材料的方式实现的。
可见,现有技术改良轮胎侧面空气动力性能或者轮胎本身性能的技术手段,皆是藉由在胎侧部基面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材料的方式在胎侧部的基面上形成凸起和凹陷相结合,然而该种技术手段会增加轮胎的重量,轮胎重量的增加会提高轮胎的滚动阻力,进而提高单位里程的燃油消耗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公开一种轮胎,以便既能够达到提高胎侧部散热性能之目的,又能够达到降低轮胎之重量,进而降低轮胎之滚动阻力,提升燃油经济性之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未经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179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