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液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26213.5 | 申请日: | 201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82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张静;庞力衡;王双田;单素灵;侯悖;高克卿;王贻全;刘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蓝星清洗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5/20 | 分类号: | C09K5/2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67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94 | 代理人: | 王振华 |
地址: | 10131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动力电池 冷却液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液及其制备方法,冷却液按以下组分比例经混合搅拌而成:乙二醇25%‑95%;唑类化合物0.5%‑3%;复合缓蚀剂0.2%‑2%;余量为去离子水;本发明提供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液与现有技术的冷却液相比,不含无机盐,复配有机特效缓蚀剂,使本发明的动力电池冷却液具有优异的金属防腐蚀作用,同时具有长效的极低的电导率,满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对冷却液的冷却、防腐、绝缘、长效等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主要依靠驱动电机将动力电池储存的电能转化为车轮行进的动能从而驱使车辆运行,动力电池的冷却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电池的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到电池寿命和使用安全。动力电池的冷却目前主要分为风冷和液冷两大类:风冷又分为自然对流、自然风强制对流和空调冷风强制对流;液冷分为冷却液冷却和制冷剂冷却。
现有的冷却液多采用无机盐配方,或是有机酸/无机盐混合型配方,具有极高的电导率,通常在2000 μs/cm以上;在动力电池冷却系统中使用传统的高导电性冷却液,可能会因漏电引起触电危险;因此,需要提供低电导性的冷却液,通常其电导率应该控制在20 μs/cm以下。
除了低电导性,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液还应对冷却系统的各种金属及非金属材料具有保护作用,防止发生腐蚀、泄露,同时冷却液还应具有良好的防结垢、防冻等特性。CN102925119 B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的冷却液及其制备方法,选取经表面改性的纳米颗粒固体添加物,提升冷却效率;CN 107768766 A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用冷却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冷却液可加快动力电池模组的热量释放;但是上述专利均未体现出动力电池冷却液的绝缘低电导性;CN 106785222 A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池恒温控制的冷却液及其制备方法,采用高速分散的乳化技术结合相变技术优化冷却液的热容以及阻燃、抗电解化学反应,但其制备工艺复杂,对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并且电导率在80-100μs/cm。
发明内容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液及其制备方法,其解决了现有动力电池导电率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液,按以下组分比例经混合搅拌而成:
乙二醇 25%-95%;
唑类化合物 0.5%-3%;
复合缓蚀剂 0.2%-2%;
去离子水 余量。
进一步地,唑类化合物选自苯并三氮唑、甲基苯并三氮唑、丁基苯并三唑和巯基苯并噻唑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唑类化合物选自苯并三氮唑和/或甲基苯并三氮唑。
进一步地,复合缓蚀剂为硅氧烷酮缓蚀剂和咪唑啉缓蚀剂的组合物。
进一步地,硅氧烷酮缓蚀剂和咪唑啉缓蚀剂的重量比为1:0.5-2。
进一步地,硅氧烷酮缓蚀剂和咪唑啉缓蚀剂的重量比为1:1。
进一步地,硅氧烷酮缓蚀剂选自磺酸基硅氧烷酮和胺基硅氧烷酮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咪唑啉缓蚀剂选自羧乙基两性咪唑啉、十七烯基胺乙基咪唑啉以及十七烯基胺乙基咪唑啉季铵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硅氧烷酮缓蚀剂中的硅氧烷酮满足以下分子式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蓝星清洗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蓝星清洗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262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镁合金挤压材短流程生产工艺
- 下一篇:一种可以显示温度的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