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压可视化燃烧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28760.7 | 申请日: | 201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19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唐豪杰;朱鼎;王毅;陶舒畅;吴家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R3/00 | 分类号: | F23R3/00;F23R3/04;F23R3/28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蒋斯琪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筒 外壳体 燃烧器头部 进气口 高压条件 空气进口 空气流道 出气口 可视化 燃烧器 喉部 狭缝 燃烧室 掺混空气进口 可视化监测 燃烧器内筒 弹性支撑 可视装置 冷却措施 燃烧过程 进气端 外腔室 引压管 引压孔 筒壁 中段 成像 体内 燃料 燃烧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可视化燃烧器,包括燃烧器头部、外壳体和内筒,内筒安装于外壳体内,燃烧器头部安装于外壳体和内筒的进气端处,内筒和外壳体之间为外腔室,内筒内为燃烧室;外壳体靠近内筒的出气口端处设有空气进口,燃烧器头部设有喉部空气进口,燃烧器头部与内筒连接处留有喉部狭缝空气流道,内筒中段设有掺混空气进口,内筒出气口端与外壳体之间留有尾部狭缝空气流道;靠近内筒的进气口端的筒壁上设有连接引压管的引压孔;外壳体的进气口端处附近设置有可视装置;本发明可实现燃料和空气在高压条件下的燃烧;通过弹性支撑和冷却措施,保证燃烧器内筒强度和接配要求;经过成像设计,实现高压条件下燃烧过程的可视化监测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烧器结构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压可视化燃烧器。
背景技术
高压燃烧器作为关键部件之一,应用于各种热能动力设备,例如燃气轮机、高压燃气锅炉、高压燃气发生器。高压燃烧器主要包括燃烧器壳体、燃烧器烧嘴、燃烧室等部分,通过合理组织氧化剂(空气或氧气)和燃料(天然气、燃油、合成气等)的流动和掺混过程,形成燃烧过程分布的空腔,并通过合理的掺混冷却设计,最终形成满足设计要求的高温高压烟气,为动力涡轮等设备提供高温高压气源。燃烧器的性能指标包括燃烧效率、使用寿命、燃烧稳定性、污染物排放等。燃烧过程是一个流动、掺混和化学反应耦合的过程,影响因素复杂,对燃烧器的工艺和结构设计要求较高。燃烧器的设计一般是基于大量的设计经验确定燃烧器的总体方案,结合CFD仿真,设计燃烧器的结构,最终通过大量的实验测试,对燃烧器结构进行优化和定型。
在燃烧器开发过程中,需要解决两个技术问题,
(1)燃烧室的冷却和强度问题。燃烧室提供燃烧过程的空腔,空腔内温度和压力都很高,工作环境恶劣。如果将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轮机燃烧室为例,当量下火焰锋面温度可以达到2600K。即便现在普遍采用的贫预混燃烧技术,燃烧区的温度也普遍在1900K以上。目前燃烧筒的设计方案普遍采用燃烧筒分层设计,燃烧器分为内外筒:内筒采用加了高温涂层的耐高温合金材料,并通过合理的冷却设计,用来承受高温;外筒则设计壁厚较大,用来承受高压。即便采用该方案,燃烧室的设计和运行依然存在很大挑战。高温合金的耐受温度一般不超过900℃,采用该方案对冷却设计提出了很高要求,不合理的设计或工况波动都可能影响燃烧室的运行安全。
(2)燃烧器测试和运行过程中的火焰监测问题。因为燃烧过程的复杂性,设计经验和数值仿真往往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最终还需要经过大量的燃烧测试和优化过程,才能完成燃烧室结构的定型。燃烧器能否满足设计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烧嘴对燃烧的组织过程合理与否。燃烧过程是一个发光的过程,通过可视化测量手段,监测火焰结构,是获得燃烧过程信息,评估燃烧组织效果的最简便、最直接和最准确的手段。
目前已有的高压燃烧器方案,均采用金属材料制造,类似一个黑匣子,具有光学屏蔽性。高压条件下的燃烧试验,往往侧重于压力、温度、NOx排放等可以反映燃烧器性能指标的参数测量,而对燃烧过程本身监测手段很少。因此发展一种高压条件下火焰监测手段和装置,对于了解燃烧组织过程,监测燃烧器运行状态,优化燃烧器设计方案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压可视化燃烧器,利用该燃烧器可以合理组织燃烧过程,实现燃料和空气在高压条件下的燃烧;选用耐高温材料设计燃烧器内筒,可以承受更高的温度,减小燃烧器对燃烧室冷却设计难度;通过合理的弹性支撑设计和有效的冷却措施,保证燃烧器内筒强度和接配要求;选取石英作为内筒的材料,并经过合理的成像设计,实现高压条件下,燃烧过程的可视化监测功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287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