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珍品采捕与收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32309.2 | 申请日: | 201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292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发明(设计)人: | 蔡卫国;安相华;魏宇廷;姜忠利;刘志岩;陈思远;张金斗;钱亚玮;陈腾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80/00 | 分类号: | A01K80/00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 代理人: | 王廉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捕 机械手 海珍品 收集装置 工作端 横梁 壳体 工作效率 收集机构 密闭 自动化 劳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海珍品采捕与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密闭的壳体(1),在壳体(1)上设置有横梁(2),横梁(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采捕机械手(3)和收集机械手(4),所述采捕机械手(3)的工作端上设置有采捕机构(5),所述收集机械手(4)的工作端上设置有收集机构(6)。这是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布局合理,能够对海珍品进行自动化的采捕与收集,以达到降低人员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产品的采捕领域,特别是一种海珍品采捕与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许多海洋生物,如海参、海胆、贝类等都有底栖的习性,这些海珍品常年在海洋底部生长与活动,需要对其进行捕捞时,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由潜水员潜入水下,用人工捡拾的方式将这些底栖的海珍品捕捞上来,潜水员难以长时间在水下作业,因此如果海珍品的量比较大,就需要相对频繁的作下潜和上升动作,工作量较大。因此现在需要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或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布局合理,能够对海珍品进行自动化的采捕与收集,以达到降低人员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的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海珍品采捕与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包括履带车,所述履带车的前部设置有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设置在履带车上的密闭的壳体1,在壳体1上设置有横梁2,横梁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采捕机械手3和收集机械手4,所述采捕机械手3的工作端上设置有采捕机构5,所述收集机械手4的工作端上设置有收集机构6,
所述的采捕机构5包括固定设置在采捕机械手3端部的铲斗7,在采捕机械手3的端部还通过铰接轴转动连接有上手爪8,且所述的上手爪8能够扣合在铲斗7上,在采捕机械手3内部还设置有双轴电机,所述双轴电机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一个位于采捕机械手3外的摆杆9的底端相连,所述摆杆9的上部开设有长槽10,在上手爪8的尾端设置有连接架11,所述连接架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轴12,所述的两个连接轴12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摆杆9上的长槽10中,
所述收集机构6包括固定支撑在收集机械手4上的收集电机13,所述收集电机13的工作端上设置有驱动齿14,所述驱动齿14与被动齿15相啮合,所述的驱动齿14和被动齿15分别连接在转动支撑于收集机械手4上的主动轴17和被动轴18上,所述主动轴17连接在第一摆杆19的一端,所述被动轴18连接在第二摆杆20的一端,而在第一摆杆19和第二摆杆20的另一端则分别铰接有第三摆杆21和第四摆杆22,且所述第三摆杆21和第四摆杆22也相互铰接,即上述的第一摆杆19、第二摆杆20、第三摆杆21和第四摆杆22共同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活动上框,所述收集机构6还包括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固定下框23,所述固定下框23的四个顶点处分别铰接有四个纵向摆杆24,而所述的四个纵向摆杆24的顶端分别与活动上框的四个顶点铰接,所述固定下框23和四个纵向摆杆24外包覆有网衣,且所述网衣的上边沿分别与第一摆杆19、第二摆杆20、第三摆杆21和第四摆杆22相连。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种结构形式的海珍品采捕与收集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它针对传统的人工采捕海珍品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缺陷,设计出一种特殊的结构,它利用机械手臂带动两套机构动作,其中采捕机构能够采捕底栖的海洋生物,并将其运送至收集机构中,而收集机构则可以在空闲时关闭其出入口,防止海珍品逃逸。它可实现全自动化的海珍品采捕与收集工作,大大节省人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它的制作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可以说它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本领域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采捕机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收集机构处于开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外部网衣未画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海洋大学,未经大连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323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