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折边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36162.4 | 申请日: | 201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934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胡胜鹰;李伟红;刘鹏;石腾龙;韩胜利;章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广州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州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47/00 | 分类号: | C09J147/00;C09J163/00;C09J11/04;C09J11/06;C09J11/08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5 | 代理人: | 蔡忠祥 |
地址: | 4410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折边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折边胶及其制备方法,涉及汽车折边胶领域,该汽车折边胶包括按质量百分比计液体聚丁二烯20.0%~50.0%;增粘剂2.0%~15.0%;硫化剂2.0%~15.0%;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1.0%~5.0%;氧化铜、氧化铁或二者混合物1.0%~10.0%;促进剂1.0%~5.0%;抗氧化剂0.1%~2.0%;填料20.0%~50.0%。本发明汽车折边胶对冷轧钢板、镀锌钢板、铝板等金属板拥有良好粘接效果,在固化温度160℃~200℃范围内可显示出较高剪切强度和优异的破坏形式,对当下汽车轻量化提出的轻质型材及异材粘接等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使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折边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折边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折边胶主要用于车身钣金件折边粘接,主要用于车门、发动机罩盖、行李箱盖等折边部位;通过以粘代焊工艺来起到取代点焊、密封车体、美观车身和增强结构的作用。
随着汽车轻量化的技术发展,高强低密的铝合金板材在汽车制造过程中逐渐引入的同时带来了新的多板材粘接的技术挑战,实现多板材间的有效高强粘接也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随着节能减排、控制成本的要求日益增长,对车身烘烤温度的有效调节也逐渐纳入工艺考虑的重点。
目前,国内外汽车生产中使用的高端折边胶主要有双氰胺-环氧树脂体系与合成橡胶体系两大体系;环氧树脂类折边胶在耐湿热性能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实际应用中已逐渐式微;而合成橡胶类折边胶如硫化聚丁二烯橡胶体系虽然能解决耐湿热性的问题,但由于聚丁二烯橡胶本体的非极性较强,极大的影响其在金属板面的粘接性能,特别是在160℃~200℃范围内固化性能不佳,影响其对多板材表面的粘接力。
现有技术中,一般考虑通过引入合适的增粘剂及适量的环氧树脂提升折边胶对多种板材表面粘接力;但环氧树脂本体显出较强的极性,与聚丁二烯橡胶显出较强的不相容性。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难以获取同时满足耐湿热性、多板材表面粘接力要求以及160℃~200℃范围固化性能的汽车折边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折边胶,其较现有汽车折边胶具有较强的耐候性、耐湿热性,同时固化温度范围较宽,在160℃~200℃均可完全固化,在其他性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冷轧钢板、镀锌钢板、铝板均能实现有效粘接。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折边胶,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
液体聚丁二烯20.0%~50.0%;增粘剂2.0%~15.0%;硫化剂2.0%~15.0%;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1.0%~5.0%;氧化铜、氧化铁中的至少一种1.0%~10.0%;促进剂1.0%~5.0%;抗氧化剂0.1%~2.0%;填料20.0%~50.0%。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液体聚丁二烯包括1,2-聚丁二烯、顺式1,4-液体聚丁二烯和反式1,4-液体聚丁二烯,其中1,2-聚丁二烯含量不超过35wt%;液体聚丁二烯的分子量在1000~8000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液体聚丁二烯包括1,2-聚丁二烯、顺式1,4-液体聚丁二烯和反式1,4-液体聚丁二烯,其中1,2-聚丁二烯含量不超过30wt%;液体聚丁二烯的分子量在4000~8000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增粘剂包括马来酸酐改性聚丁二烯、环氧改性聚丁二烯、端羟基聚丁二烯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马来酸酐改性聚丁二烯中马来酸酐含量为5wt%~30wt%;所述的环氧改性聚丁二烯中环氧的含量为5wt%~20wt%。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硫化剂包括硫磺、硫磺给予体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的硫磺给予体包括N,N'-二硫代二己内酰胺、4,4'-二硫化二吗啉、1,6-双(N,N'二苯并噻唑氨基甲酰二硫)-己烷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广州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州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广州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州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361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