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串口并联通讯互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42014.3 | 申请日: | 2018-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860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杨友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市星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C17/02 | 分类号: | G08C17/02;H04L12/40;H01F27/14;H01F38/20 |
代理公司: | 江阴义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7 | 代理人: | 王威钦 |
地址: | 2144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串口 并联 通讯 互感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串口并联通讯互感器,包括设备通讯平台以及通过M‑BUS总线与设备通讯平台串接的若干个互感器;其中,设备通讯平台与各个互感器之间通过独立的通讯协议来进行通讯,多个互感器之间通讯采用轮询方式进行传输数据。本发明利用互感器能够转换大电流的特质,在互感器温度过高时自动对互感器中的膨胀器冷却,并且自动控制是通过互感器欲测量的大电流电路,利用其部分电流作为自动控制的能源,构思巧妙、节省能源,温度异常时无需人工关闭互感器,能够自动散热,保持了互感器工作的持续性,节省人力;设计出了一台主设备可以控制多个串口数字式互感器,这种互感器能够缩短走线距离,安装方便;在串口通讯上更加的安全和不丢数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串口并联通讯互感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流互感器原理是电磁感应,一次绕组串联在电力线路中,二次绕组外部回路接有测量仪器或继电保护及自动控制装置,利用高、低压绕组之间的电磁耦合,将信息从一次侧传到二次侧。这种结构要求在铁芯与绕组间以及一、二次绕组之间有足够耐压强度的绝缘层,以保证所有的低压设备与高电压相隔离。随着电力系统传输的电力容量的增加,电压等级越来越高,这样互感器的绝缘结构越来越复杂,体积和重量加大,产品的造价也越来越高。因电磁型电流互感器的铁心具有饱和非线性,当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高幅值的短路电流使互感器饱和、输出的二次电流严重畸变,造成保护拒动,使电力系统发生严重事故。互感器的饱和引起波形畸变,而且其频带响应特性较差,频带窄,系统高频响应差,而导致新型的基于高频暂态分量的快速保护的实现存在困难等一系列隐患。随着光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人员已研制出利用光学传感技术和电子学原理相结合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随着很多新材料的不断应用,互感器出现了很多新的种类,电磁式互感器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其中铁心式电流互感器以干式、油浸式和气体绝缘式多种结构适应了电力建设的发展需求。然而随着电力传输容量的不断增长,电网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及保护要求的不断完善,一般的铁心式电流互感器结构已逐渐暴露出与之不相适应的弱点,其固有的体积大、磁饱和、铁磁谐振、动态范围小,使用频带窄等弱点,难以满难以满足新一代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数字网等的发展需要。现有技术中要么需要人工实时关注互感器膨胀器界面上所显示的温度,要么由无线温度传感器采集后直接进行传输,操作者可随时在上位机上关注温度,一旦温度出现异常,可及时发出报警,避免因关注温度不到位而出现的互感器损坏的情况,但还是需要人工操作,并且需要在温度异常时关闭互感器以免出现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多串口并联通讯互感器,设计出了一台主设备可以控制多个串口数字式互感器,这种互感器能够缩短走线距离,安装方便;在串口处理上设计出一套通讯方式,在串口通讯上更加的安全和不丢数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多串口并联通讯互感器,包括设备通讯平台以及通过M-BUS总线与设备通讯平台并联的若干个互感器;其中,设备通讯平台与各个互感器之间通过独立的通讯协议来进行通讯,多个互感器之间通讯采用轮询方式进行传输数据。设计出了一台主设备可以控制多个串口数字式互感器,这种互感器能够缩短走线距离,安装方便;在串口处理上设计出一套通讯方式,在串口通讯上更加的安全和不丢数据。主设备通讯平台通过M-BUS总线,串接各个独立互感器,互感器的尺寸大小和测量电流的多少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主设备通讯平台与各个互感器之间通过自设计的通讯协议来进行通讯,每个互感器之间通讯互不干扰,多个互感器之间通讯采用轮询方式进行传输数据,保证数据再传输过程中不丢失,很好的实时的把数据传输到主设备通讯平台,保证整个系统很好的运行和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市星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市星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420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报警管理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子母弹控制系统、子母弹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