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三聚氯氰尾气合成次氯酸钠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43721.4 | 申请日: | 2018-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85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刘至寻;梁海;齐长亮;刘进波;杨金宝;华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营创三征(营口)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11/06 | 分类号: | C01B11/06;C01C3/00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温福雪 |
地址: | 115003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聚氯氰 尾气 次氯酸钠 氯化氰 氯气 合成 资源化 冷凝 无害化处理 布袋除尘 产品分离 常规工艺 精细化工 氢氧化钠 微量杂质 尾气转变 价值化 碱吸收 回用 去除 聚合 转化 | ||
本发明属于精细化工中三聚氯氰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利用三聚氯氰尾气合成次氯酸钠工艺,实现了三聚氯氰聚合尾气资源化,将有害的尾气转变为具有价值的副产品。一种利用三聚氯氰尾气合成次氯酸钠工艺,具体为一种三聚氯氰含三聚氯氰、氯化氰、氯气尾气无害化处理工艺,三聚氯氰中的有害气体经过布袋除尘、冷凝、碱吸收、脱氯化氰三步处理,将尾气中的三聚氯氰产品分离,尾气中的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次氯酸钠,同时将尾气中的微量杂质去除。氯化氰通过冷凝及脱氯化氰工艺回用至三聚氯氰工艺中作为原料,较现有常规工艺尾气实现了三废的资源化,具有处理成本低,处理效果好、三废价值化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精细化工中三聚氯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利用三聚氯氰尾气合成次氯酸钠工艺。
三聚氯氰尾气中包含有未反应氯氰单体氯化氰、少量三聚氯氰及前一步工艺中过量投入的氯气等有害物质,本发明具体涉及对三聚氯氰尾气进行碱吸收合成副产次氯酸钠合成工艺。
背景技术
三聚氯氰生产过程中,单体氯化氰在聚合炉中高温聚合得到气态的三聚氯氰,再与干燥冷空气相遇,冷凝变成固体三聚氯氰,在生产过程中会持续地产生尾气。该尾气中除了空气外还含有未聚合的氯化氰单体、少量的三聚氯氰及前一步工艺中过量投入的氯气等有毒气体,若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也不符合国家气体排放的标准。
现有技术采用碱吸收,无害化等处理方式,但需投入原料、设备、人力等资源,使产品的成本增加。碱吸收液中含有有害物质,也无法直接排放,仍需要进入废液环保处理系统中进一步进行无害化处理,且较难完全处理。
三聚氯氰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尾气的传统处理方法中存在以下不足:
(1)尾气处理工艺路线长、设备繁琐;
(2)消耗原材料、设备、人工等资源、成本较高;
(3)处理质量较差。
发明内容
为克服传统工艺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聚氯氰尾气合成次氯酸钠处理工艺,实现了三聚氯氰聚合尾气资源化,将有害的尾气转变为具有价值的副产品。提出一种三聚氯氰尾气通过布袋除尘-尾气吸收-脱气回收得到副产的次氯酸钠并实现氯化氰回收利用,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副产品利润,同时节省工艺步骤及生产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三聚氯氰尾气合成次氯酸钠工艺,具体为一种三聚氯氰含氯化氰、三聚氯氰、氯气尾气资源化处理工艺,三聚氯氰中的有害气体经布袋除尘-冷凝-尾气吸收-脱气回收,实现资源化的目的,步骤如下:
(1)布袋除尘:将三聚氯氰尾气经布袋除尘器进气口通入至布袋除尘器中,三聚氯氰尾气中的固态三聚氯氰与气体氯化氰、氯气分离,三聚氯氰作为产品回收从布袋除尘器下料口排出收集,气体氯化氰和氯气继续进入下一工序;
(2)冷凝吸收:冷凝包括二级冷凝器,从布袋除尘器出气口出来的气体先进入第一冷凝器管层,冷却介质经过第一冷凝器的壳层,将气体温度降低至15-20℃,再进入第二冷凝器的壳层,冷却介质经过第二冷凝器的管层,将气体温度进一步降低至5-12℃,进入收集器收集,氯化氰冷凝为液态进入收集器底部,剩余气体继续进入下一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营创三征(营口)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未经营创三征(营口)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437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