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散热式并联电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48958.1 | 申请日: | 201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419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兵;程新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陵市新洲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4/38 | 分类号: | H01G4/38;H01G4/224;H01G2/08 |
代理公司: | 合肥东信智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3 | 代理人: | 凌云 |
地址: | 244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散热 并联 电容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散热式并联电容器,包括电容器外壳、位于电容器外壳内部的电容器芯组、封盖,电容器外壳的内部填充有将电容器芯组完全覆盖的电容器蜡层,电容器外壳的内部设置有最少一根自散热管,电容器外壳的壳底设置有与自散热管一一对应的下安装孔,下安装孔与自散热管的内腔连通;封盖的盖面设置有与自散热管一一对应的上安装孔,所述上安装孔与自散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自散热式并联电容器即使在无风的环境中,电容器内部的热量也能够自发式的散去,散热效果好,从而有效提高电容器的使用寿命,显著降低电容器被烧毁的几率,实施效果好,应用价值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散热式并联电容器,属于电容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并联电容器,原称移相电容器。主要用于补偿电力系统感性负荷的无功功率,以提高功率因数,改善电压质量,降低线路损耗。变电站装设并联电容器是改善电压质量和降低电能损耗的有效措施。电网中的电力负荷如电动机、变压器等,大部分属于感性负荷,在运行过程中需向这些设备提供相应的无功功率。在电网中安装并联电容器等无功补偿设备以后,可以提供感性负载所消耗的无功功率,减少了电网电源向感性负荷提供、由线路输送的无功功率,由于减少了无功功率在电网中的流动,因此可以降低线路和变压器因输送无功功率造成的电能损耗。
目前并联电容器的结构通常如下:包括电容器外壳、位于电容器外壳内部的电容器芯组、封盖,所述封盖与电容器外壳的壳口密封连接,所述电容器外壳的内部填充有将电容器芯组完全覆盖的电容器蜡层。由于电容器芯组是由多个并联设置的电容器芯组成,由于电容器蜡的导热能力有限,而多个电容器芯集中在一起工作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电容器芯组的散热面积有限,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轻则由于老化过程过快导致电容器的使用寿命降低,重则因为过热易造成电容器烧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自散热式并联电容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散热式并联电容器,包括电容器外壳、位于电容器外壳内部的电容器芯组、封盖,所述封盖与电容器外壳的壳口密封连接,所述电容器外壳的内部填充有将电容器芯组完全覆盖的电容器蜡层,所述电容器外壳的内部设置有最少一根自散热管,所述电容器外壳的壳底设置有与自散热管一一对应的下安装孔,所述下安装孔与自散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封盖的盖面设置有与自散热管一一对应的上安装孔,所述上安装孔与自散热管的内腔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自散热管包括位于电容器芯组内部的圆管段,所述圆管段的上端设置有上接管,所述上接管包括第一锥管和第二锥管,所述第一锥管的大端与圆管段的上端密封连接,所述第一锥管的内腔与圆管段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锥管的小端与第二锥管的小端密封连接,所述第一锥管的内腔与第二锥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锥管的大端与上安装孔的孔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二锥管的内腔与上安装孔的内腔连通;所述圆管段的下端设置有下接管,所述下接管包括第三锥管和第四锥管,所述第三锥管的大端与圆管段的下端密封连接,所述第三锥管的内腔与圆管段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三锥管的小端与第四锥管的小端密封连接,所述第三锥管的内腔与第四锥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四锥管的大端与下安装孔的孔壁密封连接,所述第四锥管的内腔与下安装孔的内腔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锥管内腔的锥度等于第三锥管内腔的锥度,所述第二锥管内腔的锥度等于第四锥管内腔的锥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锥管内腔的锥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锥管内腔的锥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锥管、第二锥管、第三锥管和第四锥管均采用金属铜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所述自散热式并联电容器即使在无风的环境中,电容器内部的热量也能够自发式的散去,散热效果好,从而有效提高电容器的使用寿命,显著降低电容器被烧毁的几率,实施效果好,应用价值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陵市新洲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铜陵市新洲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489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