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公汽出行个体可吸入细颗粒物暴露风险评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51708.3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241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黄正东;袁蕾;张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 |
主分类号: | G16H50/30 | 分类号: | G16H50/30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545 | 代理人: | 谭丽莎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细颗粒物 风险评估 个体暴露 乘客 出行 吸入 车厢 站点 乘车过程 风险计算 市场应用 刷卡系统 质量评估 重要意义 自动存储 暴露 上车 刷卡 污染 匹配 下车 乘车 展示 统计 | ||
本发明公开了公汽出行个体可吸入细颗粒物暴露风险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公汽刷卡系统自动存储上车站点;S2公汽乘客的下车刷卡站点匹配;S3乘客公汽出行OD统计;S4公汽车厢内面向细颗粒物污染的个体暴露风险评估方法。本发明操作方便,全面且准确地揭示了乘客在搭乘公汽乘车过程中面向细颗粒物污染的个体暴露风险,进行个体暴露风险计算,并实时展示车厢内空气污染指数,对个体乘客在搭乘公汽乘车整个过程中的环境质量评估有重要意义,有很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共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是公汽出行个体可吸入细颗粒物暴露风险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公汽OD数据均是将AVL数据和IC刷卡数据匹配,通过时间修正、聚类处理估测得到,由于系统时差等原因IC刷卡数据和AVL数据的融合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使站点识别率降低。
发明专利201810207295.8,提出了一种公众空气污染暴露风险测量指数计算方法,以个体实际活动地点污染物浓度、个体体重、活动时间以及活动期间呼吸速率计算面向实时空气污染的个体暴露剂量,需要有人实时佩戴所述可穿戴设备,极为不便;且主要面向开放的外部环境,无法对交通出行微环境的细颗粒物暴露风险进行评估。但是道路交通颗粒物污染作为大中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源,道路交通微环境颗粒物浓度一般高于城市环境平均水平,是颗粒物暴露的典型环境,且已有研究指出人们在交通出行微环境中面向细颗粒物污染的暴露风险是其日均暴露风险的主要来源。
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绝大多数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公汽车厢作为公共交通出行中特殊的封闭环境,自然通风不足,不利于可吸入细颗粒物的排出;人员密度大,流动性大,很容易引起污染物传播,因此亟需关注乘客在公共交通出行微环境中面向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暴露风险。
胡元杰等在室内外大气颗粒物和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人体呼吸暴露风险的研究中发现,即使在门窗紧闭的情况下,室内环境的健康风险值明显高于室外环境;经过对深圳市公共交通车厢内颗粒物浓度检测发现,公共交通车厢内颗粒物的浓度值与车厢外或地铁车站外开放空间的颗粒物浓度值明显不同。因此在倡导低碳出行、健康出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乘客出行过程中公汽车厢内面向可吸入细颗粒物的个体暴露风险亟需评估。
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操作方便,考虑全面且准确度高,更接近实际情况的公汽出行个体可吸入细颗粒物暴露风险评估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公汽出行个体可吸入细颗粒物暴露风险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公汽刷卡系统自动存储上车站点;
S2公汽乘客的下车刷卡站点匹配;
S3乘客公汽出行OD统计;
S4公汽车厢内面向细颗粒物污染的个体暴露风险评估方法。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S1公汽刷卡系统自动存储上车站点包括以下步骤:S11存储器预存储车辆运行线路信息;S12车辆定位模块确认实时站点;S13刷卡系统存储刷卡站点。
优选地,S2公汽乘客的下车刷卡站点匹配包括:S21下车后在站台刷卡乘客的下车站点匹配和S22下车后未在站台刷卡乘客的下车站点判断。
优选地,S22下车后未在站台刷卡乘客的下车站点判断包括:
S221:若该乘客当日仅有一次乘车,或此次乘车为当日最后一次乘车,则根据该乘客历史出行规律以及该线路站点吸引权匹配下车站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未经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17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