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害气体浓度检测方法以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52092.1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41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黄志华;余岑;汪洋;杨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芯核防务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1400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变化信号 读取 气体浓度检测 预设 电动汽车电池 火灾预警信号 发送 气体传感器 采样周期 存储介质 存储模块 电子设备 检测电池 预设周期 误报警 检测 | ||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有害气体浓度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其中,该方法包括:通过气体传感器检测电池箱内有害气体浓度,并计算相邻采样周期的有害气体浓度差值;在预设周期内,若所述差值均小于第一预设浓度值,则发送有害气体浓度连续变化信号至存储模块;当检测到有害气体浓度大于第二预设浓度值时,读取有害气体浓度连续变化信号,若读取到有害气体浓度连续变化信号,生成发送火灾预警信号。本公开可以对电动汽车电池箱内的有害气体精确检测,能防止误报警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有害气体浓度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规定:“车长大于等于6米的纯电动客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应能监测动力电池工作状态并在发现异常情形时报警”。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CCCF/XFJJ-01《电动客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箱火灾防控装置通用技术要求》规定:“火灾防控装置应具备探测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电池或电池组表面温度的功能”。因此,新能源客车电池箱内必须安装至少能检测一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的火灾报警探测器。
火灾报警探测器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对电池箱内烟雾、温度、一氧化碳、VOC特征气体、火焰等环境参数检测。其中气体传感器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无论是在探测一氧化碳、电池漏液的挥发物气体,还是电池早期热失控等故障所产生的特征气体,气体传感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气体目前存在着受到环境干扰产生误报、传感器自身故障等问题。例如,受到电磁干扰单片机ADC功能失效,导致采样电信号过大产生误报,或者车辆的长期行驶带来的传感器内部断丝引起输出外部电信号过大造成误报,或者传统的采用的气体变化率检测方法在探测器断电再上电时,电池箱内高浓度的气体已经达到动态平衡,不存在浓度变化率问题从而造成漏报。因此需要一种气体传感器有效检测方法,既可以防止气体传感器误报,又可以在电池发生故障时持续报警,直至电池故障解决。由上可知,需要提供一种或多种至少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害气体浓度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有害气体浓度检测方法,包括:
有害气体浓度检测步骤,通过电动汽车电池箱内置气体传感器检测所述电池箱内有害气体浓度,并计算相邻采样周期的有害气体浓度差值;
第一预设浓度判定步骤,在预设周期内,若检测到有害气体浓度发生变化,且所述有害气体浓度差值均小于第一预设浓度值,则发送有害气体浓度连续变化信号至存储模块;
第二预设浓度判定步骤,当检测到有害气体浓度大于第二预设浓度值时,从存储模块读取有害气体浓度连续变化信号;
火灾预警信号输出步骤,若读取到有害气体浓度连续变化信号,则判定所述电池箱内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生成并向BMS发送火灾预警信号。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浓度判定步骤还包括:在预设周期内,若检测到有害气体浓度发生变化,且所述有害气体浓度差值均小于第一预设浓度值,且连续升高变化趋势一致,则判定所述有害气体浓度是随时间变化的连续函数,则发送有害气体浓度连续变化信号至存储模块。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火灾预警信号输出步骤还包括:若没有读取到有害气体浓度连续变化信号,则初始化所述气体传感器,重新检测电池箱内有害气体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芯核防务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芯核防务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20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