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防鱼类皮肤病和促进皮肤修复的药液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53530.6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644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尚梅;苏宝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3/14 | 分类号: | A61K33/14;A61K47/38;A61K47/32;A61K47/02;A61P17/00;A61K31/375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文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10 | 代理人: | 吴国清 |
地址: | 15001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鱼类 皮肤修复 皮肤病 预防 聚乙烯吡咯烷酮 羧甲基纤维素钠 维生素C 有效地 鳞片 鱼体 死亡率 皮肤 受损 治疗 死亡 | ||
预防鱼类皮肤病和促进皮肤修复的药液,它涉及一种药液,属于预防鱼类生病的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方法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因鱼体皮肤受损而造成死亡的技术问题。预防鱼类皮肤病和促进皮肤修复的药液由NaCl、NaHCO3、维生素C、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溶于水制成。本发明的预防鱼类皮肤病和促进皮肤修复的药液能够促进鱼长出鳞片,同时降低了鱼类的死亡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液,属于预防鱼类生病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鱼类皮肤的表皮层含有丰富杯状细胞,马氏细胞和其他分泌细胞,是鱼类和其所生活环境之间的保护层。体表的主要成分为粘液,由水以及高分子量的凝胶状大分子(主要为以糖蛋白为主被称为粘蛋白)组成。粘液层作为抵御感染的主要屏障,可以有效的防止微生物及寄生虫的入侵,减少摩擦伤害,并在离子和渗透调节中发挥作用。
在池塘拉网捕鱼、运输、放养等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造成鱼类体表损伤和粘液丢失而感染水霉菌和荧光假单胞菌从而引起如水霉病和赤皮病等。水霉菌和荧光假单胞菌都是条件型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水体之中;当鱼体体表没有损伤时,这些致病菌无法感染鱼类,而当体表损伤后,它们通过损伤部位感染鱼类,导致发病。水霉菌侵入鱼体后,进行有性繁殖,形成白色絮状物,水霉菌大量繁殖并附着于体表时,病鱼烦躁不安,游泳缓慢,失去平衡,食欲减退,体质下降,最终死亡。荧光假单胞菌感染鱼体后引起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鳍条间组织被破坏形成扫帚状蛀鳍。病情严重后,相连鳞片脱落,鳍条腐烂,同时会交叉感染水霉菌。在捕捞、运输和放养中,渔民和科研工作者经常会很小心的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在鱼种放养时,使用3%-5%的食盐水浸泡5-15分钟进行消毒;当发生此类病症的时候,使用食盐与小苏打合剂400mg/L进行全塘泼洒;或者使用漂白粉1mg/kg全池泼洒;或者亚甲基蓝1-3mg/L全塘泼洒,间隔2天在泼洒1次,5天后再用0.2-0.3mg/L而二溴海因泼洒1次。这些预防和治疗方法依然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因鱼体皮肤受损而造成的死亡。
在实验室或者养殖温室等选育工作中,科研人员经常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对鱼类进行采样,如称量长度和重量,因取样设备,操作台和操作原因会造成鱼体体表受伤和粘液流失。在产孵季节,需要从亲鱼池塘捕获亲鱼,放入暂养池分别对雌雄鱼进行催产,注射激素,放回暂养水池;等待一定时间后,再次用渔网将雌雄鱼捕捞,人工挤卵和挤精液。采集完卵子和精液后,如有足够人力和足够设备条件下,可以迅速对亲鱼进行消毒处理,放入水池进行定期观察和持续消毒等管理,等亲鱼恢复体力后,可放回原塘;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水池,操作者经常使用3-5%食盐水的对亲鱼进行消毒10-15分钟,放回池塘。经过这些操作后,有鳞片的鱼,如鲤鱼和雅罗鱼(鳞片比较松散)体表损失了大量的鱼鳞,刺激产生了并失去了大量的黏液。在池塘中不久便发生部分甚至大量的死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方法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因鱼体皮肤受损而造成死亡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预防鱼类皮肤病和促进皮肤修复的药液。
预防鱼类皮肤病和促进皮肤修复的药液由NaCl、NaHCO3、维生素C、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溶于水制成,其中NaCl的浓度为3.5g/L,NaHCO3的浓度为0.4g/L-0.6g/L,维生素C的浓度为0.05g/L-0.15g/L,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浓度为0.5g/L-1.0g/L,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浓度为0.5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35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