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极化聚合去除液体类液体中微颗粒的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54077.0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33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叶毓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电智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C5/02 | 分类号: | B03C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10 | 代理人: | 白明珠 |
地址: | 10260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化 微颗粒 去除 聚合 免维护 油液 玻璃纤维滤芯 油液清洁度 聚合技术 聚合装置 柔性颗粒 体积增大 微小颗粒 运行成本 装置运行 常规的 低能耗 聚合区 体积小 带电 滤芯 油泥 吸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极化聚合去除液体类液体中微颗粒的装置及方法,通过使油液中的微颗粒带电在聚合区相互吸引、碰撞后,体积增大、由微小颗粒聚合逐步变为较大的柔性颗粒,便于采用常规的玻璃纤维滤芯即可有效去除油液中的有害杂质,达到提高油液清洁度的目的;本发明装置体积小、低能耗、免维护的极化聚合技术解决工业生产中油液中微颗粒及油泥有效去除;该装置运行中除后端的滤芯需要更换,通常本极化聚合装置免维护,运行成本较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过滤想过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极化聚合去除液体类液体中微颗粒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油液中的固体微颗粒,常用的过滤方法有重力过滤、真空过滤、加压过滤、离心过滤几种方式。其中,在线去除方法多为“介质过滤法”,驱使液体通过被称为“过滤介质”的多孔性材料,将悬浊液中的固体微颗粒与液体分离的方法,过滤后油液的清洁度取决于“过滤介质”的精度;然而,以上方式的缺陷在于:
(1)、对“过滤介质”的精度要求高,过滤3um以下的固体颗粒,对滤网目数的要求就更高;
(2)、要通过高目数的“过滤介质”,驱动油液的压力就必须增加。增加压力又产生了两个弊端:(A)、增加设备——油泵,增加了资金投入量和维护工作量;(B)管路及管路接头有承压、泄露等不安全因素;
(3)、过滤不掉的微颗粒沉积下来,形成油泥,附着在机械部件表面对部件继续磨损或堆积在油箱底部,不容易去除。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极化聚合去除液体类液体中微颗粒的装置及方法,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极化聚合去除液体类液体中微颗粒的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两侧各设有一极化棒,两所述极化棒向所述壳体外侧延伸有与外部电源连接的正极端和负极端,所述壳体位于两所述极化棒下侧分别设有一与正极端对应的第一油液入口和与负极端对应的第二油液入口,所述正极端与第一油液入口之间以及所述负极端与第二油液入口之间均形成油液极化区,所述壳体内位于两所述油液极化区之间形成聚合区,所述壳体上位于聚合区下侧设有与外部除杂过滤装置连接的油液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外部电源为正负分别可调的直流高压电源。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本体采用工业铝合金制作成型后进行硬质氧化加工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极化区、第一油液入口和第二油液入口处均采用氧化锆陶瓷材料加工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位于正极端、负极端、第一油液入口、第二油液入口和油液出口处采用的密封件均为橡胶件。
一种极化聚合去除液体类液体中微颗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两极化棒通过正极端、负极端接通外部电源后,油液通过第一油液入口和第二油液入口进入壳体内的两极化区,两极化棒分别带上正、负电荷,使得油液里的微颗粒经过两极化区后,分别获得正、负电荷;
S2:油液离开两极化区后,在壳体内聚合区处带上正、负电荷的微颗粒相互吸引、碰撞聚合,在压力的驱动下,“体积”增大了的微颗粒随着油流经油液出口后进入外部除杂过滤装置,被拦截、过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一种极化聚合去除液体类液体中微颗粒的装置及方法,通过使油液中的微颗粒带电在聚合区相互吸引、碰撞后,体积增大、由微小颗粒聚合逐步变为较大的柔性颗粒,便于采用常规的玻璃纤维滤芯即可有效去除油液中的有害杂质,达到提高油液清洁度的目的;本发明装置体积小、低能耗、免维护的极化聚合技术解决工业生产中油液中微颗粒及油泥有效去除;该装置运行中除后端的滤芯需要更换,通常本极化聚合装置免维护,运行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电智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电智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40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