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纳米熔盐制备含纳米颗粒硅铝铁合金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55194.9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765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肖赛君;金维亮;钟聪;章俊;顾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1/03 | 分类号: | C22C1/03;C22C21/00;C22C21/02;C22C32/00;C22C30/00;C22C33/06;C22C38/02;C22C38/06;C21C7/06 |
代理公司: | 合肥顺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20 | 代理人: | 徐文恭 |
地址: | 24300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纳米 制备 颗粒 铁合金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纳米熔盐制备含纳米颗粒硅铝铁合金的方法,属于特种铁合金生产领域;该方法实施的第一步是制备含纳米颗粒混合盐,即将纳米颗粒与盐机械混合后加入丙酮液体,经超声波震荡处理后在真空干燥箱内抽真空加热,丙酮全部挥发即得到均匀混合的含纳米颗粒混合盐;该方法实施的第二步是在感应炉内熔炼含纳米颗粒硅铝铁合金;即在中频感应炉内依次加入废钢、75号硅铁、铝锭与含纳米颗粒混合盐和石灰,全部熔化后保温并停止加热静置后浇铸成型即可得含纳米颗粒硅铝铁合金;该方法采用在硅铝铁合金生产过程中加入纳米颗粒,得到纳米颗粒均匀分布的硅铝铁合金,为低成本制备含纳米颗粒钢提供了中间合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合金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纳米熔盐制备含纳米颗粒硅铝铁合金的方法。
背景技术
硅铝铁合金是用于炼钢生产中的一种脱氧剂,改善夹杂物形态减少钢液中气体元素含量,是提高钢质量、降低成本、节约用铝的有效新技术。硅铝铁合金生产主要采用废钢、硅铁与铝锭的勾兑法和矿石与碳质还原剂的电热还原法。
向钢液中添加纳米颗粒可提高形核率和细化晶粒,从而改善其凝固组织和优化钢的综合力学性能。目前,钢中纳米颗粒的加入方式主要有内部析出法和外部添加法。与内部析出纳米颗粒相比,外部添加法对纳米颗粒种类、数量与尺寸的可控性更强。目前,外部添加法主要采用合金粉末介质预分散法实现,即在加入钢液前,将纳米颗粒在合金粉末分散介质中实现预分散后再加入钢液中。在中国公开的发明专利名称为:一种向钢液中加入纳米粒子以优化钢组织的方法(CN103243194B)的中国专利提出采用将高熔点氧化物或氮化物纳米粒子和低熔点合金纳米粉按比例混合后通过混匀分散机进行预分散。在中国公开的发明专利名称为:一种使钢中外加纳米粒子均匀弥散的方法(CN104726639A)提出采用将纳米粒子与合金纳米粉混合并分散均匀后,压制成块,利用钼棒加入钢液底部。低熔点合金纳米粉包括AlSi纳米粉、SiMn纳米粉、NiFe纳米粉中的一种,平均粒度均小于25纳米。
预分散法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分散介质与分散制备成本低且自身不污染钢液,但由于作为分散介质的合金粉末制备成本高,且与纳米颗粒复合需要经过相应的复杂加工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含纳米颗粒钢的生产成本,如何开发低成本的含纳米颗粒中间合金成为了纳米钢生产的一个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纳米熔盐制备含纳米颗粒硅铝铁合金的方法,有效的弥补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作为外部添加剂的硅铝铁合金已被钢铁企业广泛采用,其生产方法之一是采用感应炉勾兑熔炼法进行。在硅铝铁合金生产过程中,加入纳米颗粒并实现其在铁合金内部预分散,即采用现有的硅铝铁合金为纳米颗粒的分散介质,在完成硅铝铁合金生产的同时实现纳米颗粒在其中的弥散分布,这是降低采用外部添加法制备含纳米颗粒钢生产成本的的一条有效途径。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采用纳米熔盐制备含纳米颗粒硅铝铁合金的方法,所述采用纳米熔盐制备含纳米颗粒硅铝铁合金的方法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将纳米颗粒与盐机械混合后加入丙酮,经超声波震荡处理1~3小时后,在真空干燥箱内抽真空加热,加热温度为160-200℃,真空度为0.01-0.09兆帕,真空加热处理时间为1-3小时,混合均匀得含纳米颗粒混合盐;
其中,纳米颗粒为碳化钛、二硼化钛、氮化钛、碳化锆、氮化锆或二硼化锆中的一种;
盐为NaCl、KCl和Na3AlF6;
2)在感应炉内加入废钢,废钢熔化后加入75号硅铁,硅铁熔化后加入铝锭;
3)铝锭融化后,加入含纳米颗粒混合盐与石灰,全部熔化后保温5-15分钟,停止加热,静置1-3分钟后浇铸成型,得含纳米颗粒硅铝铁合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51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