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类海绵状单晶多孔Bi5O7I纳米片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55529.7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9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沈洁;李中付;张世英;吴朝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J27/06 | 分类号: | B01J27/06;B01J37/10;B01J35/04;B01J35/10;B82Y30/00;B82Y40/00;C02F1/30;C02F101/34;C02F101/36;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旭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7 | 代理人: | 姚自奇;莫舒颖 |
地址: | 41002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片 制备 光催化剂 单晶 前驱体溶液 类海绵状 聚乙烯吡咯烷酮 形貌 光催化反应 保温煅烧 溶解完全 水热反应 有机溶剂 调整剂 海绵状 碘源 铋源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类海绵状单晶多孔Bi5O7I纳米片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聚乙烯吡咯烷酮和形貌调整剂加入至有机溶剂中,搅拌至溶解完全,并加入碘源和铋源,获得前驱体溶液;2)将步骤1)获得的所述前驱体溶液在100‑180℃下进行水热反应,得到所述BiOI纳米片;3)将所述BiOI纳米片以1‑1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200‑700℃,并保温煅烧20‑180min,之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Bi5O7I。提高了Bi5O7I在光催化反应中的效率。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了由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类海绵状单晶多孔Bi5O7I纳米片光催化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类海绵状单晶多孔Bi5O7I纳米片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纳米功能材料在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方面展现出巨大的优势。其中,多孔材料由于其具有规则排列和大小可调的孔道结构,在机械、吸附、催化和生物活性等方面展现独特性能,备受国际诸多学科领域学者重视,迅速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铋基氧化物作为重要的功能材料,在电子陶瓷材料、光电转化材料以及药物材料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Bi5O7I作为BiOI一种结构衍生产物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相比BiOI材料,Bi5O7I具有较宽的带隙值(2.83-2.94eV)使其具有较强的光催化氧化性能。其次Bi5O7I具有较好的结晶性能够有效减弱电子跨界面传输阻抗,有利于光生电子的有效传输。
目前,Bi5O7I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水热法、溶剂热和固相烧结法。通过以上方法制备的样品大多数颗粒粒径较大、比表面积小、反应活性位点数量较少,光催化活性相对较弱。众所周知,形貌对于光催化材料的光吸收、电子与空穴分离以及活性位点暴露调控至关重要。二维光催化材料能够减小体相电子向表面迁移距离,有效促进电子与空穴分离,有利于改善光催化活性。目前所报道的Bi5O7I光催化材料形貌主要有纳米棒,微米球/花状球,片状,块状结构。在这些报道的形貌中,纳米棒、块状形貌不利于体相电子和空穴分离;微米球/花状球形貌虽然能够增强对光的吸收但是不利于电子与空穴分离;常规片状结构虽然促进了电子与空穴体相分离但其比表面较小,表面暴露反应活性位点数量少,也不利于大幅度改善光催化反应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Bi5O7I光催化剂光催化活性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类海绵状单晶多孔Bi5O7I纳米片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Bi5O7I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聚乙烯吡咯烷酮和形貌调整剂加入至有机溶剂中,搅拌至溶解完全,并加入碘源和铋源,获得前驱体溶液;
2)将步骤1)获得的所述前驱体溶液在100-180℃下进行水热反应,得到均匀分散的所述BiOI纳米片;
3)将步骤2)得到的所述BiOI纳米片以1-1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200-700℃,并保温煅烧20-180min,之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Bi5O7I。
优选地,在步骤1)中,所述形貌调整剂包括聚乙烯亚胺;
优选地,所述有机溶剂包括乙二醇溶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学院,未经长沙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55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