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水换热液冷系统及其液冷源供液温度、流量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55531.4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900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董永申;高明;王生广;田野;魏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73 | 分类号: | H01L23/473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崔旭东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器 次侧 一次侧管路 流量控制 换热液 冷系统 供液 冷源 水水 液冷系统 精准度 控制阀 冷却液 循环泵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水换热液冷系统及其液冷源供液温度、流量控制方法,该液冷系统包括一次侧管路、换热器和二次侧管路,一次侧管路与换热器之间设有用于向换热器供冷却液的控制阀,二次侧管路与换热器之间设有循环泵。本发明将二次侧管路中的液体的温度与流量分别进行单独的控制,使得温度与流量同时进行控制,进一步的提高了控制的精准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水换热液冷系统及其液冷源供液温度、流量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功率器件的功率增加以及发热热流密度的增大,液冷散热逐渐成为工业散热技术的主流。作为液冷散热系统的心脏,液冷源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功率器件需要维持恒定的温度,因此,液冷源应具备较高的供液温度精度;同时,功率器件通常模块化设计,各模块能够单独启停控制,因此,总发热量也会经常发生变化,此时,需要进行供液流量的合理控制。
目前,水水换热系统的液冷源供液温度、流量的控制大多是通过二次侧电动三通或循环泵变频泵控制,例如:申请公开号为CN 104677158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基于潜热换热的强制冷却装置,该装置主要用于解决大功率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问题,通过采集被冷却件的温度,将温度值作为反馈值控制电机的转速,进而控制循环泵的流量,最终实现了被冷却件温度的闭环控制。但是供液温度与供液流量是相互影响,因此,无法同时实现供液温度、流量的精确控制,而且该装置不利于系统的整体节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水换热液冷系统及其液冷源供液温度、流量控制方法,用于解决如何同时精确控制供液温度和流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水水换热液冷系统,包括一次侧管路、换热器和二次侧管路,一次侧管路与换热器之间设有用于向换热器供冷却液的控制阀,二次侧管路与换热器之间设有循环泵。
一次侧管路与换热器之间的控制阀用于控制二次侧管路中的液体的温度,二次侧管路与换热器之间的循环泵用于控制二次侧管路中的液体的流量,因此本发明将二次侧管路中的液体的温度与流量分别进行单独的控制,使得温度与流量同时进行控制,进一步的提高了控制的精准度,同时还利于系统的整体节能。
进一步的,循环泵为变频循环泵,通过控制频率改变变频循环泵的转速。
变频循环泵通过改变频率来控制变频循环泵的转速,控制精准,误差小。
进一步的,控制阀为电动三通阀。
通过控制电动三通阀的开度控制一次侧管路中冷却液的流量,进一步的控制二次侧管路中液体的温度,技术成熟,控制精度高。
另外,还提出一种水水换热液冷系统的液冷源供液温度、流量控制方法,将控制阀设置在一次侧,形成一次侧控制阀,将循环泵设置在二次侧,形成二次侧循环泵;
设定流量目标值,以二次侧流量为流量反馈值,流量目标值与流量反馈值的差作为流量控制量,闭环控制二次侧循环泵的转速;
设定温度目标值,以二次侧温度为温度反馈值,温度目标值与温度反馈值的差作为温度控制量,闭环控制一次侧控制阀的开度。
一次侧的控制阀用于控制二次侧管路中的液体的温度,二次侧的循环泵用于控制二次侧管路中的液体的流量,因此本发明将二次侧管路中的液体的温度与流量分别进行单独的闭环控制,使得温度与流量同时进行控制,进一步的提高了控制的精准度。
进一步的,二次侧循环泵采用变频循环泵,通过控制频率改变变频循环泵的转速。
变频循环泵通过改变频率来控制变频循环泵的转速,控制精准,误差小。
进一步的,一次侧控制阀采用电动三通阀。
通过控制电动三通阀的开度控制一次侧管路中冷却液的流量,进一步的控制二次侧管路中液体的温度,技术成熟,控制精度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55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