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电气几何模型的配电线路闪络率改进算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59251.0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414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高峰;王荆;王森;王辰曦;吴子豪;胡攀峰;孔志战;吴经锋;刘行;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气 几何 模型 配电 线路 闪络率 改进 算法 | ||
1.基于电气几何模型的配电线路闪络率改进算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1、收集线路相关参数,相关参数包括绝缘子冲击闪络电压U50%、导线平均悬挂高度h、导线半径r、杆塔等值电感Lgt和冲击接地电阻Rch;
步骤2、计算确定线路耐雷水平;
步骤2.1根据导线平均悬挂高度h和导线半径r计算线路波阻抗,然后根据线路波阻抗计算雷电直击导线耐雷水平;
步骤2.2根据绝缘子冲击闪络电压U50%、杆塔等值电感Lgt和冲击接地电阻Rch计算反击耐雷水平;
步骤3、建立配电线路电气几何模型,并根据配电线路电气几何模型计算雷电对导线的击距Rc和雷电对大地的击距Rg;
步骤4、依据线路所在地形、导线平均悬挂高度h和设防要求计算临界雷电流I0;
步骤5、依据临界电流I0、雷电对导线的击距Rc、雷电对大地的击距Rg和统计得到的当地雷电流概率函数计算线路等效闪络宽度;
步骤5.1计算线路每百公里直击雷等效闪络宽度Dd;
步骤5.2计算线路每百公里感应雷等效闪络宽度Din;
步骤6、依据线路等效闪络宽度和雷电监测的地闪密度值和设防要求分别计算线路直击雷闪络率和感应雷闪络率,直击雷闪络率和感应雷闪络率相加即可得到线路雷击闪络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气几何模型的配电线路闪络率改进算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按照如下过程进行:
步骤2.1计算直击耐雷水平:
线路波阻抗通过式(1)和式(2)计算得到:
式(1)和式(2)中:μr—介质相对电导系数;μo—真空电导率;εr—相对磁导系数;ε0—真空磁导率;h—导线平均悬挂高度,m;r—导线半径,m;
雷电通道波阻抗取为Z0,由式(3)计算得到:
Z0=1.6i1.345+21120/i-148.4 (3)
由此可得雷电直击导线耐雷水平Ic2的计算公式为:
式(4)中:Ic2—雷电直击导线耐雷水平,kA;U50%—绝缘子发生闪络概率为50%时对应的电压幅值,kV;Z0—雷电通道波阻抗,Ω;Z—线路阻抗,Ω;
步骤2.2计算雷电反击导线耐雷水平Ic1:
式(5)中:Ic1—线路的雷电反击耐雷水平,kA;U50%—绝缘子发生闪络概率为50%时对应的电压幅值,kV;Rch—杆塔冲击接地电阻,Ω;Lgt—杆塔等值电感,mH;h—导线平均悬挂高度,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气几何模型的配电线路闪络率改进算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雷电对导线的击距Rc和雷电对大地的击距Rg计算公式如下:
Rc=0.67h0.6I0.74 (6)
Rg={[0.36+0.17ln(43-h)]Rc (h<40m) (7)
式(6)和式(7)中:Rc—雷电对导线的击距,m;Rg—雷电对大地的击距,m;I—雷电流幅值,kA;h—导线平均悬挂高度,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925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沸点绝缘液体绝缘特性测试腔
- 下一篇:一种自立式冲击耐压试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