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增材制造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59258.2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933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武祯祯;宋索成;鲍崇高;董文彩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101/00 | 分类号: | C08L101/00;C08K9/06;C08K3/22;C08K3/04;H01Q17/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波材料 制备 合成 控制反应体系 光固化成型 光固化树脂 硅烷偶联剂 羟基官能团 化学接枝 接枝反应 酸碱环境 吸波性能 制造过程 光引发 光照射 吸波剂 树脂 硅醇 键合 交联 接枝 还原 应用 制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增材制造中的应用;该方法通过化学接枝的方法,将合成的具有吸波性能的Fe3O4/rGO粉末与硅烷偶联剂KH570进行接枝反应,得到K‑Fe3O4/rGO。在Fe3O4/rGO合成的过程中通过控制反应体系的酸碱环境,使Fe3O4/rGO中含有未被完全还原的羟基官能团,其与KH570的硅醇键进行键合,KH570接枝到Fe3O4/rGO表面。同时KH570中含有能够光引发的C=C官能团,在加入到光固化树脂中时,经光照射后吸波剂与树脂交联密度增大,解决了吸波材料在增材制造过程中的光固化成型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吸波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增材制造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雷达隐身技术主要侧重于吸波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吸波材料指的是能够将入射的电磁波吸收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电能和机械能)而几乎不发生反射的材料,按照成型工艺和承载能力,吸波材料的研究主要针对涂覆型吸波材料和结构型吸波材料。
雷达隐身材料大都采用涂覆型吸波材料,即将吸收剂(金属或合金粉末、铁氧体、导电纤维等)与粘合剂混合后涂覆于目标表面形成吸波涂层,来达到雷达隐身的效果。但涂覆材料密度大、不耐高温、吸波频带窄,且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高温、高气流的冲刷以及振动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涂层材料容易脱落,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结构型吸波材料是指将吸波剂分散在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材料中,可直接制成飞行器结构件,这样的吸波材料不仅具有吸波作用,还具有承载作用,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结构进行设计,有利于拓宽吸收频带。同时结构型吸波材料可成型为各种形状复杂的部件。
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主要取决于材料的损耗机理,根据材料的损耗机理主要分为电损耗性与磁损耗性两大类。电损耗性材料包含非磁性金属粉末、石墨和导电高分子等。石墨烯的零带隙结构使之具备优异的电性能,作为介电损耗型吸波机制的石墨烯是材料当中强度最高的,热传导性最好,理论弹性模量达1.0TPa,断裂强度130GPa,其在吸波领域的应用也较为广泛;但当下单一损耗机理的吸波材料难以满足“轻、薄、宽、强”的性能要求,因此石墨烯基复合型吸波剂的研究成为现阶段电磁吸收的研究热点。其中石墨烯/铁氧体复合作为吸波剂的技术成熟,且性能良好。目前,结构型吸波材料产品的制造通常使用聚焦铁束粉、光刻以及电子束刻蚀等微纳加工技术和激光刻蚀技术,按照需要对设计的图案进行覆盖,传统采用的制备方法复杂而且成本高,尤其对于非周期或非平面结构的加工显得笨拙困难。
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是一种通过材料逐渐累加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技术,是自下而上、逐层累加的工艺,综合了数字建模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材料科学与化学等诸多方面的前沿技术。通过3D打印技术生产的零部件,不仅材质轻、强度和精度高,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增材制造技术还具有柔性高、无模具、周期短、不受零件结构和材料限制等一系列优点。
但在增材制造吸波材料过程中,需将吸波剂加入到光固化树脂中,但是加入过程中,波照射在吸波材料表面具有一定的损耗,吸波剂加入到光固化树脂中时,由于其对光的吸收,使得光固化成型出现一定的难度,影响了吸波材料的制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增材制造中的应用。该材料通过将合成的具有吸波性能的Fe3O4/n-rGO粉末与硅烷偶联剂KH570进行接枝反应,得到K-Fe3O4/n-rGO,该材料在增材制造过程中解决了光固化成型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92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保竹炭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染料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