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杨树次生木质部原生质体环状RNA过表达体系的构建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59774.5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868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顾连峰;刘旭庆;高宇帮;王慧慧;王永生;席飞虎;张泽宇;徐锡;张航晓;赵良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82 | 分类号: | C12N15/82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杨树 次生 木质部 原生 质体 环状 rna 表达 体系 构建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杨树次生木质部原生质体环状RNA过表达体系的构建方法及应用,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其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环状RNA的分子生物学验证;环状RNA过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PEG介导重组质粒转化杨树原生质体;已转化重组质粒原生质体中的环状RNA过表达情况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该过表达体系能够被应用于宿主基因转录后表达情况的调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杨树次生木质部原生质体环状RNA过表达体系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环状RNA是近年来引起科学家广泛关注的一类非编码RNA,也是RNA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根据环状RNA剪接来源的不同,将其分为外显子环化形成的环状RNA、内含子环化形成的环状RNA以及环化外显子中间保留了内含子得到的外显子-内含子环状RNA,与传统的线性RNA(linear RNA,含5’和3’末端)不同,环状RNA呈封闭环状结构,不受RNA外切酶影响,表达更稳定,不易降解,种类繁多,且有些环状RNA高于其相应的线性RNA 10倍之多。由于环状RNA具有稳定性、miRNA海绵体、广泛性、时空特异性、保守性以及组织特异性等特点,使得其可以调控神经发育、衰老和肿瘤等重要生物学过程,也预示着它在未来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
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基因研究一直是科研界的热点和重点,环状RNA是基因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植物中环状RNA普遍存在,对拟南芥和水稻中的环状RNA的研究较多,但在林木中对环状RNA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基于环状RNA的特殊性质,为了研究其对基因表达和转录后调控的影响,则需采用遗传转化方法将其在细胞中大量表达,然而,当下林木遗传转化工作还停留在转化效率低、周期长的瓶颈上,利用传统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环状RNA的调控机制是非常耗时耗力的事情。并且,环状RNA在动物中的研究较为成熟,在植物中环状RNA的研究长期停留在拟南芥和水稻这两种植物上,在林木上的研究甚少,所以研究环状RNA在林木中对基因表达和转录后调控需另辟捷径。
为了探究林木中环状RNA对基因表达和转录后调控作用,需要探索一种能够高效遗传转化环状RNA的方法,于是需要研究者选择适当的表达系统,根据该表达系统的成功率和对基因表达调控规律的深刻认识,构建合适的表达框架。到目前为止,在林木中没有发现过表达环状RNA体系的相关报道,且本研究中采用的方法更为先进:
采用两步法验证环状RNA的真实性,RNase R消化线性转录本,富集环状转录本为第一步,一代测序法验证环状RNA序列在Back-splicing junction处首尾相接为第二步;
采用天然线性宿主基因的DNA为模板构建载体,减少了多段基因及复杂酶切位点的人工连接工作;
采用35S启动子双驱动目的基因和GFP的终载体,强启动目的基因和GFP的表达;以直接、快速、稳定的原生质体方法进行转化,以观察GFP荧光效率初步判定环状RNA的过表达体系成功;
为解决遗传转化效率低、周期长的问题,转化原生质体的方法只需经过12 h的培养即可达到稳定表达,然后研究过表达环状RNA对基因表达及转录后调控的影响。这是首次在林木树种(杨树次生木质部)原生质体中实现环状RNA过表达体系的建立,其效率远高于普通的遗传转化体系,可以特异性研究环状RNA对宿主基因在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的表达调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杨树次生木质部原生质体环状RNA过表达体系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杨树次生木质部原生质体环状RNA过表达体系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环状RNA的分子生物学验证:依据转录组测序所得环状RNA基因序列,设计相应环状RNA基因的“背靠背”引物,PCR扩增、测序,实验验证环状RNA基因的真实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97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