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抑制树种产生飞絮或飞毛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60192.9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19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车少臣;王建红;李广;任桂芳;仲丽;邵金丽;张国锋;夏菲;仇兰芬;刘倩;任斌斌;周江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俞光明 |
地址: | 10010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抑制 树种 产生 飞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树种产生飞絮或飞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树种的花芽生理分化期前1~50天将自制花芽分化抑制药剂按原药浓度为1.6g/L~51.2g/L喷施于树种叶片上或按原药剂量为3.2g/dm~51.2g/dm胸径树干注射于树种树干内;其中,自制花芽分化抑制药剂的原料以1000重量份数计,原料包括:5份~660份原药,余料为助剂;所述原药为1,2‑二氢‑3,6‑哒嗪二酮和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中任意一种或两者以任意比例复配。本发明的优点是可以抑制树种产生飞絮或飞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园林绿化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抑制树种产生飞絮或飞毛的方法。
背景技术
杨柳树和悬铃木叶大荫浓、遮阴能力强,既能够在炎热的夏季起到很好的遮荫和降低气温作用,又能在寒冷的冬季落叶、不遮挡阳光,因而杨柳树在中国北方城市中广泛种植,悬铃木在中国长江至黄河流域一带城市中广泛种植。随之而来的是每至春天城市居民常会饱受杨柳树和悬铃木等产生的飞毛飞絮之苦(唐晓岚等.2014.南京2种常见行道树致敏性及其控制措施.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5(3):69-73,92)。
杨柳飞絮是杨树、柳树植物种子的附属物,起帮助种子借风力传播的作用,由于杨柳树在进化中选择以风力作为传媒来繁衍,其种子非常小,以胡杨为例,其种子每千克数量高达210万粒;其种子的自然繁衍几率极小,只能以大量的种子换取少量的生存机会,如胡杨单株产种量平均高达1.5亿粒。再加上杨柳种子的种樱非常发达,其长为种子长度的5倍左右,宽度的10~20倍左右,故每株成年杨柳树都会形成大量的飞絮。飞絮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飞絮容易裹挟污染物颗粒、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与市民皮肤接触后,容易引起不适甚至炎症,导致过敏人群皮肤过敏;同时飞絮易被吸入鼻孔,加重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对市民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第二是飞絮经常堵塞汽车水箱散热片致使开锅熄火,也会遮挡行人和车辆视线,对交通安全和公共安全造成影响;第三是飞絮接触明火极易导致火灾,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王建红等.2010.北京杨柳飞絮治理现状、问题与展望.“北京园林绿化”学术研讨会,中国:北京)。
悬铃木的果实由若干蒴果组成球果,每个蒴果都包被有一层细小的果毛,每年春夏之交,干枯的悬铃木老果脱落时,大量果毛从树上飘落极易造成空气及环境污染,影响车辆行驶,细小的飞毛容易引起市民上呼吸道感染和皮肤疾病,给城市环境和市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宿红艳等.2005.控制悬铃木果毛污染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江苏农业科学,6:143-145)。
悬铃木飞毛的致敏性远高于杨柳飞絮,对人群的致敏率更高,对市民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更大。因而杨柳飞絮和悬铃木飞毛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各界对治理杨柳飞絮的呼声很高。
因而杨柳飞絮和悬铃木飞毛扰民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城市管理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树种产生飞絮或飞毛的药剂和方法,其具有可以抑制树种产生飞絮或飞毛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抑制树种产生飞絮或飞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树种的花芽生理分化期前1~50天将自制花芽分化抑制药剂按原药剂量为1.6g/L~51.2g/L喷施于树种叶片上或按原药剂量为3.2g/dm~51.2g/dm胸径树干注射于树种树干内;
其中,自制花芽分化抑制药剂的原料以1000重量份数计,原料包括:原料包括:5份~660份原药,余料为助剂;
所述原药为1,2-二氢-3,6-哒嗪二酮和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中任意一种或两者以任意比例复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未经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601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