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厂化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63420.8 | 申请日: | 2018-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14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汪翔;宋光同;何吉祥;崔凯;张静;陈静;吴本丽;黄龙;张烨;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泽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4 | 代理人: | 方荣肖 |
地址: | 23003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厂 养殖 沉积 生物 分离 装置 | ||
1.一种工厂化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其用于分离养殖池(10)中的生物絮团;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0)设置养殖区、集污区以及混合区;其中,养殖池(10)中设置一块挡板,且挡板沿养殖池(10)的长度方向设置,并将养殖池(10)分隔成两个独立的收纳槽;在两个收纳槽中,容积较小的收纳槽为混合区,容积较大的收纳槽通过单向溢流结构分隔成养殖区和集污区;混合区用于向养殖区投喂饲料,并投放生物碳源和微生物菌制剂;
所述养殖区用于养殖水产品,所述集污区用于收集所述养殖区排出的污水并净化输送至所述混合区,所述混合区用于将所述生物絮团混入所述集污区输送至的液体中,并将混合后的液体输送至所述养殖区;
所述分离装置包括:
气提水泵(26),其用于吸取所述集污区或所述养殖区中的养殖水体;
第一输料管(27),其一端与气提水泵(26)的输出端连通;
沉降分离器(28),第一输料管(27)的另一端位于沉降分离器(28)中;
第二输料管(30),其一端位于沉降分离器(28)的底部;
回流管(31),其一端位于沉降分离器(28)的顶部,另一端位于所述养殖区中;以及
固体收集器(32),第二输料管(30)的另一端位于固体收集器(32)中;
其中,气提水泵(26)通过第一输料管(27)将所述养殖区中的养殖水体输送至沉降分离器(28)中,所述养殖水体中的生物絮团按体积从大至小的顺序,依次沉降在沉降分离器(28)的底部至顶部;位于沉降分离器(28)的底部的较大生物絮团,从第二输料管(30)进入固体收集器(32)中;位于沉降分离器(28)的顶部的较小生物絮团,从回流管(31)回流至所述养殖区中;
在所述养殖区内放置有至少一个多孔虾巢,所述多孔虾巢包括:
养殖容器(1);
至少一个定位轴(2),其设置在养殖容器(1)中;
与至少一个定位轴(2)对应的至少一块定位板(8),每个定位轴(2)垂直安装在对应的定位板(8)上,且定位板(8)放置在养殖容器(1)内;以及
多个养殖机构(3),每个养殖机构(3)包括养殖箱(4)、固定轴(5)以及多块养殖板(6);固定轴(5)设置在养殖箱(4)中,且固定轴(5)的底端垂直固定在养殖箱(4)的底壁上;固定轴(5)具有中空结构;多块养殖板(6)安装在固定轴(5)上,并将养殖箱(4)的内腔分隔成多个养殖空间,每个养殖空间用于养殖至少一个养殖虾;养殖箱(4)、养殖板(6)上均开设供养殖水体进出的多个养殖孔(7);
其中,多个养殖机构(3)层叠设置于养殖容器(1)内,且多个养殖箱(4)通过对应的固定轴(5)的中空结构与其中一个定位轴(2)配合而安装在定位轴(2)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厂化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装置还包括电子阀门(33);电子阀门(33)用于打开或者关闭第二输料管(3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厂化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输料管(27)的另一端位于沉降分离器(28)的中部,回流管(31)的另一端高于所述养殖区中养殖水体的液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厂化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装置还包括滤网(34);滤网(34)安装在沉降分离器(28)中且位于回流管(31)的下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厂化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装置还包括水质检测模块、控制器;所述水质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养殖区中养殖水体的水质参数;
其中,在所述水质参数的参数值未达到一个预设水质标准时,所述控制器驱动气提水泵(26)吸取所述养殖区中的养殖水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厂化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质参数为所述养殖水体的浊度,所述水质检测模块为浊度传感器;在所述浊度传感器检测的浊度超过一个预设浊度时,所述控制器启动气体水泵(2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6342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自净式循环水养殖系统
- 下一篇:一种海洋生物培养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