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温加热式放射性气溶胶在植物体的截获和易位实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66210.4 | 申请日: | 2018-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90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3 |
发明(设计)人: | 马炳辉;李建国;韩宝华;王慧娟;曹少飞;王学文;张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5/04 | 分类号: | G01N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于春洋 |
地址: | 030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射性气溶胶 植物体 粒子 截获 易位 气溶胶粒子 高温加热 沉降 高温气溶胶 人工气候室 核事故 沉降过程 沉降系统 发射系统 高温产生 高温条件 可控条件 实验研究 实验植物 发射 连续谱 气溶胶 移入 残留 净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加热式放射性气溶胶在植物体的截获和易位实验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实验室内高温条件下产生放射性气溶胶粒子;S2、对上述步骤S1中产生的放射性气溶胶粒子进行收集;S3、发射步骤S2中收集的放射性气溶胶粒子;S4、放射性气溶胶粒子在植物体的沉降,实现植物对气溶胶粒子的截获实验;S5、对沉降系统中残留的放射性气溶胶气体进行净化;S6、截获实验结束后将实验植物移入人工气候室,完成植物对气溶胶粒子的易位实验研究;本实验方法将高温产生的连续谱气溶胶通过放射性气溶胶发射系统沉降到植物体,实现了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的模拟核事故高温气溶胶的产生、发射和沉降过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环境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温加热式放射性气溶胶在植物体的截获和易位实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特别是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核与辐射安全广受关注,核事故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放射性气溶胶粒子以气载途径大量释放到环境中,高温气溶胶粒子的产生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沉降,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成为核环境模拟技术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迫切需要在实验室能生成放射性高温气溶胶粒子并用于在植物体的沉降实验,研究其在植物上的截获和易位行为,在此背景下寻找到一种在实验室可控范围内模拟核事故下高温气溶胶粒子的形成、研究其在环境植物体的沉降、易位和转移规律的技术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温加热式放射性气溶胶在植物体的截获和易位实验方法,该植物体的截获和易位实验方法可以实现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的模拟核事故高温气溶胶的产生、发射和沉降过程,为研究高温气溶胶粒子的产生在环境中的迁移、沉降易位规律提供基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高温加热式放射性气溶胶在植物体的截获和易位实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实验室内高温条件下产生放射性气溶胶粒子;
S2、对上述步骤S1中产生的放射性气溶胶粒子进行收集;
S3、发射步骤S2中收集的放射性气溶胶粒子;
S4、放射性气溶胶粒子在植物体的沉降;实现植物对气溶胶粒子的截获实验;
S5、截获实验结束后,对沉降系统中残留的放射性气溶胶粒子进行净化;
S6、实验结束后将实验植物移入人工气候室,完成植物对气溶胶粒子的易位实验研究。
进一步,在步骤S2中对放射性气溶胶粒子进行收集的方法为:实验室内高温产生的气溶胶粒子进行收集,取出放置在中心有开孔的石墨坩埚,收集坩埚上的气溶胶粒子,进而完成气溶胶粒子的收集作业。
进一步,在步骤S1中用于产生放射性气溶胶粒子的放射性实验材料为铯,其中用于对其进行加热的温度范围为0-1500℃。
进一步,在步骤S1中用于产生放射性气溶胶粒子的放射性实验材料为锶,其中用于对其进行加热的温度范围为1500-2000℃。
进一步,在步骤S1中用于产生放射性气溶胶粒子的放射性实验材料为钴,其中用于对其进行加热的温度范围为2000-300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具有的有益技术效果为:本实验方法通过加热放射性金属材料在高温下升华形成气溶胶粒子,随后回收放射性高温气溶胶粒子,并将上述放射性高温气溶胶粒子导入沉降罐中的植物上,进行生物体截获和易位实验。本方法将高温产生的连续谱气溶胶通过放射性气溶胶发射系统沉降到植物体,实现了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的模拟核事故高温气溶胶的产生、发射和沉降过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高温加热式放射性气溶胶在植物体的截获和易位实验方法流程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未经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662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