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支撑系统及深水海床静力触探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66679.8 | 申请日: | 2018-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34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姚首龙;郑劲东;刘起;杨勇;刘拥军;王跃平;周杨锐;刘剑涛;邱胜闻;周松望;吴医博;王虎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厦门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1/00 | 分类号: | E02D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李蒙蒙;龙洪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支撑 系统 深水 海床 静力 设备 | ||
本文公布了一种水下支撑系统及深水海床静力触探设备,水下支撑系统包括:桅杆单元,桅杆单元垂直基座设置;固定支架单元,固定支架单元固定在基座上,桅杆单元通过固定支架单元固定在基座上;水平支撑单元桅杆单元通过支撑单元与钢缆连接;铠装电缆单元,铠装电缆单元的两端分别与基座和探杆的线缆连接;浮框单元,浮框单元设置在桅杆单元的上侧。深水海床静力触探设备包括上述水下支撑系统。本文涉及海洋工程地质勘察领域,提供了一种水下支撑系统及深水海床静力触探设备,克服现存的水下支撑系统笨重且安装效率低的问题,采用结构更加简单的水下支撑系统,可减小系统重量,降低安装难度,还可降低腐蚀变形断裂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地质勘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下支撑系统及深水海床静力触探设备。
背景技术
深水海床CPT(圆锥孔压静力触探)一般由基板系统、水下支撑系统、驱动单元、测试单元、数据传输单元和甲板单元组成。CPT的基板系统设备通过钢缆吊入海底,通过CPT的基座稳定坐在海床上,通过水下支撑系统在竖直方向保证探杆垂直海底,通过电力或液压驱动探杆,CPT探头(内部安装诸多传感器)以匀速(行业标准为2cm/s)贯入被测试的海底土体进行原位测试,以反映不同层次的土质特征。
目前,现有的深水海床CPT水下支撑系统均采用全金属支架结构,主要是铝合金和镀锌管等钢质材料,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发现系统存在笨重、组装方式繁琐,工人劳动强度大,需要进行吊装等特种许可作业,作业耗时长且结构材料在海水工况下易腐蚀、变形断裂等现象,属于高风险,高强度,低效率的作业方式,且作业过程中存在不安全和不可控的一些不利因素。例如荷兰范登堡公司的ROSON系列和辉固集团公司研制的重型海床CPT测试设备都存在如上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下支撑系统及深水海床静力触探设备,克服现存的水下支撑系统笨重且安装效率低的问题,采用结构更加简单的水下支撑系统,可减小系统重量,降低安装难度,还可降低腐蚀变形断裂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下支撑系统,其下端与静力触探的基座固定,用以保持探杆垂直于海底,所述基座设置有多条向上延伸的钢缆,所述水下支撑系统夹在相邻两所述钢缆之间,并与所述钢缆连接;所述水下支撑系统包括:
桅杆单元,所述桅杆单元垂直所述基座设置,用以导向探杆;
固定支架单元,所述固定支架单元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桅杆单元通过固定支架单元固定在所述基座上;
水平支撑单元,所述桅杆单元通过所述水平支撑单元与所述钢缆连接,用以水平方向限定所述桅杆单元;
铠装电缆单元,所述铠装电缆单元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基座和所述探杆的线缆连接;
浮框单元,所述浮框单元设置在所述桅杆单元的上侧,用以悬吊所述铠装电缆单元而保持所述铠装电缆单元处于张紧状态。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浮框单元上设置有滑轮单元,所述铠装电缆单元挂吊在所述滑轮单元上。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桅杆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探杆穿通的主管,以及第一法兰,所述第一法兰设置在所述主管的两端。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铠装电缆单元包括铠装电缆、冗余电缆收纳套管和承重头,所述铠装电缆一端通过所述承重头与探杆的电缆连接,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基座的电子仓上,且冗余的所述铠装电缆缠绕收纳在所述冗余电缆收纳套管内。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固定支架单元包括支架主体、第二法兰和第一导向器,所述支架主体的下端与所述基座固定,所述第二法兰设置在支架主体的中心,用以与所述桅杆单元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导向器设置在所述支架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用以连接所述钢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厦门材料研究院,未经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厦门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666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升式平台升降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标准贯入试验的剪切波速估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