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玉米田粘虫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70002.1 | 申请日: | 201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302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尹姣;李克斌;张帅;李而涛;曹雅忠;梅向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63/02 | 分类号: | A01N63/02;A01P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牟炳彦 |
地址: | 10008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粘虫 玉米田 喷施 昆虫病原线虫 防治 菌液 线虫悬浮液 喇叭口期 增效作用 致病力 联用 线虫 协同 生长 玉米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玉米田粘虫的方法,在生长至喇叭口期的玉米田中喷施Bt菌株HD1或Bt菌株GO3的菌液,并在喷施Bt菌株菌液2‑3天后喷施昆虫病原线虫Hb线虫悬浮液。本发明防治玉米田粘虫的方法通过昆虫病原线虫Hb线虫与Bt菌株HD1或Bt菌株GO3联用,对粘虫的防治具有协同的增效作用,可显著提高对粘虫的致病力,缩短防控所需时间,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粘虫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玉米田粘虫的方法, 属于植物保护领域。
背景技术
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为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具有发 生范围广、危害世代多、发生危害历史长等特点,可取食16科100多种植物, 大发生时不仅能够吃光植株叶片,还可取食禾本科作物的穗部,给粮食安全 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由于作物种植、气候条件和农田生境等因素的影响,粘虫在我国作物间、 地区间和代次间的发生已明显变化,玉米成为了第一大危害作物,田间种群 抗药性明显增强且适应性增强,长期以来,黏虫的化学防治已经产生了诸多 负面影响,如粘虫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等严重后果, 为实现粘虫的综合治理,亟须开辟能够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的生物 防治等绿色防控途径。
昆虫病原线虫具有杀虫能力强,杀虫谱广,能主动搜索寄主,对人畜、 环境安全等优点,是国际上新型的绿色高效生物杀虫剂。作为昆虫的专性寄 生性天敌,昆虫病原线虫可以通过对昆虫排泄物中某些物质的辨识(例如尿 酸、尿囊素、黄嚓吟、氨和精氨酸等)、寄主粪便散发出的气味引诱、呼吸 所释放的CO2吸引从而主动搜寻到寄主,然后具有侵染能力的侵染期幼虫通过 寄主的自然孔口(例如口、肛门、气门),节间膜或者伤口进入昆虫寄主体 内,并穿透肠壁或气管壁进入昆虫血腔,随后释放其肠腔内携带的共生细菌 并大量繁殖,一方面线虫侵入时对寄主造成机械损伤,另一方面共生菌分泌 杀虫毒素蛋白等,抑制免疫反应,破坏寄主生理防御机能,同时共生菌产生 抑菌物质,产生胞外酶等分解昆虫尸体,为线虫的生长与繁殖发育提供营养 和理想的环境,最终导致昆虫因患败血症而死亡,现已规模化饲养的中华卵 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可减少第一代粘虫种群数和第二代粘虫的虫源基 数;室内应用斯氏线虫S.feltiae Beijing品系对3龄粘虫的致病力达63.2%-78.9%;六索线虫Hexamermis sp.可实现对粘虫30%-97%的寄生率。但 昆虫病原线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易受温度、湿度、紫外等不良因素影响,致 使对粘虫的防效不理想,并且由于昆虫病原线虫是生物制剂,速效性明显低 于化学农药,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难以将粘虫的为害控制在经济阈值水平以 下。
已有研究证实昆虫病原线虫和其他控制剂的混用是协同的并且比单独的 任一种控制剂产生更高的死亡率。已有研究表明将S.glaseri和Bacillus thuringiensisjaponensis BuiBui菌株混用能够提高对该菌株敏感蛴螬的杀 虫效果。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具有杀虫特异性、 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成为上世纪应用最成功的微生物杀虫剂, 对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多种害虫,以及一些线虫、螨类和原生动物具 有特异性的杀虫活性。在国内,Bt对粘虫杀虫活性研究相对滞后,仅有Wang、 蒋善军和白雪峰等人分别发现Cry1Ab,Cry1Ac,Cry2Ac蛋白对东方粘虫具有 杀虫活性的少数报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玉米田粘虫的方法,旨在以昆虫病原 线虫与Bt两种土壤生防因子混用提高对粘虫的防治效果,可为粘虫的生物防 治研究拓宽思路,同时有助于推动粘虫的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防治玉米田粘虫的方法为:在生长至喇叭口期的玉米田中喷施Bt菌株HD1 或Bt菌株G03的菌液,并在喷施Bt菌株菌液2-3天后喷施昆虫病原线虫 H.Bacteriophora悬浮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700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