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正丁醇的钯镓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73188.6 | 申请日: | 2018-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298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西;赵国强;王莉;李荣;毛震波;谌小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7/185 | 分类号: | B01J27/185;B01J29/12;C07C29/34;C07C31/12;C07C31/125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管高峰;房云 |
地址: | 610225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丁醇 双金属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化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产正丁醇的钯镓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催化剂以钯‑镓双金属为活性组分,稀土金属为助剂;所述催化剂载体为羟基磷灰石或NaY分子筛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催化剂采用浸渍法负载活性组分及助剂后焙烧制得而成。利用本发明的催化剂,以乙醇为原料,氮气为载体,在反应压力2‑5MPa,反应温度为260‑350℃条件下进行气‑固非均相反应,得到正丁醇。采用乙醇为原料生产丁醇,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而且联产附加值更高的己醇,经济效益好;反应副产物是水,绿色环保。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易,可复制性及推广性强;另外,本发明不需要在反应前对催化剂进行还原,减少了反应步骤,方便了操作,降低了能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产正丁醇的钯镓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正丁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涂料和胶粘剂生产领域,另外还可以用做其他衍生物的原料。目前正丁醇主要用于生产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丁酯,约占正丁醇消费总量的32%,同时也用于生产醋酸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酯类,占正丁醇消费总量的67%左右,这些正丁醇的酯类化合物可用于生产乳胶建筑用涂料,正丁醇还可以用做织物制造以及硬质聚氯乙稀抗冲击改性剂。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丁醇直接作为溶剂供应市场,其他少量用于生产增塑剂、氨基树脂和丁胺等。此外,丁醇在用作燃料使用时较同系物的丙醇、乙醇、甲醇等具有更好的燃烧性能与经济优势。
我国丁醇的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采用发酵法生产,此方法正丁醇产量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石化工业得以快速发展,相继建成了一批大型烯烃生产装置,其中有的配套了丙烯羰基合成丁醇生产装置,近年来,由于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尽管我国丁醇的产量有很大提高,但一直不能满足下游实际生产的需求,仍然需要大量进口来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羰基合成法是最广泛的丁醇生产方法,其生产工艺如下:丙烯与CO、H2在加压加温及催化剂存在下羰基合成正、异丁醛,加氢后分馏得正丁醇。但该技术对原油依赖严重,不符合我国原油短缺的国情。随着醋酸加氢制乙醇技术的不断推广,乙醇的来源不再单纯依靠粮食,而是可以以煤为源头进行大规模生产,为乙醇法制丁醇提供了廉价的原料支持。
利用乙醇为原料通过缩合法制丁醇是一种科学、绿色的非石油路线生产正丁醇的方法,能够丰富正丁醇的来源渠道。专利CN 1216838C报道了一种乙醇缩合法制丁醇的方法,以镁、钴、镍、钯、铁盐为催化剂活性组分,氧化铝为催化剂载体,该催化剂的不足之处于:活性金属需要300℃以上高温还原,制备工序复杂;氧化铝为载体得到的催化剂活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简单、高效的乙醇缩合合成正丁醇的钯镓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并提供具体利用该催化剂制备正丁醇的应用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乙醇合成正丁醇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以钯-镓双金属为活性组分,稀土金属为助剂;所述催化剂载体为羟基磷灰石或NaY分子筛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一步地,所述钯的前驱体选自硝酸钯或氯化钯、所述镓的前驱体选自硝酸镓,所述稀土金属为La(镧)、Ce(铈)、Pr(镨)、Dy(镝)、Ho(钬)、Er(铒)、Yb(镱)、Sc(钪)和Y(钇)元素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所述稀土元素为Ce(铈)、Y(钇)、Dy(镝)、Er(铒)、Ho(钬)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催化剂中,钯为0.1%-2%、镓为0.3%-8%,稀土金属为0.01%-1%,余量为载体。
本发明还包括上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钯盐、镓盐及稀土金属盐或稀土氧化物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混合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731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