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氧树脂多孔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73629.2 | 申请日: | 2018-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755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梁利岩;黄晓梅;吴昆;史珺;姚明峰;吕满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南雄材料生产基地;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3/00 | 分类号: | C08L63/00;C08K3/36;C08K3/26;C08K3/40;C08K7/18;C08K3/34;C08J9/00;B01J20/28;B01J20/26;B01J20/3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陈燕娴 |
地址: | 512400 广东省韶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氧树脂 多孔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氧树脂多孔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环氧树脂多孔复合材料包含环氧树脂、活性稀释剂、改性胺固化剂、固化促进剂、填料、去离子水,通过将填料、固化促进剂和去离子水先混合均匀;然后将环氧树脂、活性稀释剂及改性胺固化剂分散混合均匀;最后将填料、水和固化促进剂的混合物加入到树脂中,继续分散均匀后浇注成型。该环氧树脂多孔复合材料可应用于固液分离、吸附、陶瓷模具等领域,特别适用于陶瓷工业高压注浆成型工艺的多孔模具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环氧树脂多孔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多孔材料是具有网络孔结构的一类材料,其网络孔结构一般由封闭的或相互贯通的孔洞构成,同时由平板或支柱组成其孔洞的界面或边缘部分。与传统的无孔材料相比,多孔材料的密度低、质量小、比表面积大、阻尼性能优秀、比力学性能强,它独有的结构和功能的双重特性使其成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功能结构材料。
石膏模具是日用陶瓷和卫生洁具陶瓷工业生产中使用的传统模具,由于其制作成本低廉和自身特性,目前仍然广泛应用于各种成型工艺中。但是,随着陶瓷工业逐步向机械化与自动化生产方向的发展,石膏模具强度低、使用寿命短、质量差的致命弱点也越来越突出了。同时,由于石膏模具的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成型坯体的质量,并最终决定产品的质量,因此,石膏材料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已制约了陶瓷产品向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环氧树脂多孔模具材料,具有重量轻、机械性能好、耐酸碱腐蚀等优异的性能,加工性能好,使用寿命长,适用于各种成型工艺,是一种最佳的陶瓷成型用模具材料,是未来陶瓷成型用模具材料的发展方向。中国发明专利(ZL2006101466108)提供了一种环氧树脂基模具材料,它是通过加热高温固化成型的方法制备模具的,其制备工艺比较复杂,模具力学性能和应用性能未提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制备工艺简单、强度高、韧性好、孔隙均匀的环氧树脂多孔复合材料,具有比重轻、机械性能好、加工性能优异、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可有效克服石膏模具带来的缺陷和不足,有利于提升陶瓷产品质量和档次。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环氧树脂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环氧树脂多孔复合材料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环氧树脂多孔复合材料,包含以下按重量份计算的成份:
环氧树脂:12-20份
活性稀释剂:2-5份
改性胺固化剂:10-14份
固化促进剂:0-1份
填料:30-50份
去离子水:18-26份。
所述的环氧树脂为双酚A型环氧树脂、双酚F型环氧树脂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优选双酚A型环氧树脂,如E-44或E-51。
所述的活性稀释剂为含有一个或两个环氧基团的脂肪族环氧树脂,优选丁基缩水甘油醚、C12-14脂肪烷基缩水甘油醚、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改性胺固化剂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1)在室温下将14-16重量份的1,4-环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加入带有冷凝和搅拌装置的反应容器中,升温至70-75℃,用恒压滴液漏斗在30-40min内滴加入12-15重量份的分子量为600的端单氨基聚醚,保持反应温度在70-75℃继续反应2.5-3h,降温至30℃以下,得到反应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南雄材料生产基地;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未经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南雄材料生产基地;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736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