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铸缸体修复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75066.0 | 申请日: | 2018-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0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张京伟;黄光伟;汪贞芳;王跃;刘旭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江淮铸造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C3/109 | 分类号: | B05C3/109;B05C9/14;C09J175/04;C09J11/04;C09J11/06 |
代理公司: | 合肥东信智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3 | 代理人: | 凌云 |
地址: | 23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缸体 发动机 保温罐 上封盖 密封圈 修复系统 下封盖 罐盖 燃烧室 修复 气阀 升降 第二液压缸 第三液压缸 第一液压缸 顶部敞开 内部设置 外部设置 升降罐 真空泵 漏气 通孔 合格率 外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铸缸体修复系统,包括顶部敞开的保温罐、设置在保温罐顶部的罐盖、位于保温罐外部的真空泵、第一气阀,罐盖与保温罐顶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罐盖的上方安装有用来升降罐盖的第一液压缸,保温罐的内部设置有位于燃烧室下方的下封盖、用来升降下封盖的第二液压缸、位于燃烧室上方的上封盖、用来升降上封盖的第三液压缸,下封盖与发动机铸缸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上封盖与发动机铸缸体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上封盖的外部设置有与通孔相连通的第二气阀。该发动机铸缸体修复系统能够对漏气的发动机铸缸体进行修复,修复的合格率高,修复质量好,修复后的发动机铸缸体不会提前失效,实施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铸缸体修复系统,属于发动机铸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发动机铸缸体通常采用压铸工艺制成,压铸工艺的特点是利用模具内腔对融化的金属施加高压。压铸工艺特别适合制造大量的中小型铸件,因此压铸是各种铸造工艺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同其他铸造技术相比,压铸的表面更为平整,拥有更高的尺寸一致性。
但是,采用压制工艺制造的发动机铸缸体内部通常由大量的气孔,如果气孔的位置位于发动机铸缸体中燃烧室的附近,易造成燃烧室漏气。对于漏气的发动机铸缸体目前通常采用厌氧胶进行修复,如果修复后还漏气,则判定为废品。而目前通常都是将发动机铸缸体浸入到厌氧胶然后再加压浸渗从而将厌氧胶填充到漏气孔,但漏气孔由于结构小,内部的气泡如果排不尽则易导致固化的厌氧胶也存在气泡,这就使得本次采用厌氧胶修复失败,限制了修复合格率的提高;目前,采用厌氧胶修复的合格率通常不超过81%。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发动机铸缸体修复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铸缸体修复系统,用来修复发动机铸缸体中存在的漏气孔,所述发动机铸缸体包括燃烧室,所述漏气孔与燃烧室相连通,所述发动机铸缸体修复系统包括顶部敞开的保温罐、设置在保温罐顶部的罐盖、位于保温罐外部的真空泵、第一气阀,所述罐盖与保温罐顶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罐盖的上方安装有用来升降罐盖的第一液压缸,所述真空泵的抽气端与第一气阀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气阀的另一端与保温罐的内腔连通;所述发动机铸缸体设置在保温罐的内部,所述保温罐的内部设置有位于燃烧室下方的下封盖、用来升降下封盖的第二液压缸、位于燃烧室上方的上封盖、用来升降上封盖的第三液压缸,所述下封盖与发动机铸缸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上封盖与发动机铸缸体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所述上封盖设置有与燃烧室相连通的通孔,所述上封盖的外部设置有与通孔相连通的第二气阀。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保温罐的内壁安装有电热丝。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罐盖的顶部安装有与保温罐内腔相连通的第三气阀。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罐盖的顶部安装有用来测量保温罐内部气压的压力真空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发动机铸缸体的漏气孔修复过程如下:将发动机铸缸体放入到保温罐的内部并被下封盖托住,所述燃烧室的下端被下封盖密封,然后向燃烧室注入改进厌氧胶直至改进厌氧胶的液面与燃烧室的上端齐平,之后盖起上封盖,关闭第二气阀,盖上罐盖;启动真空泵并打开第一气阀对保温罐进行抽真空直至保温罐内部的气压为200~1000Pa,关闭第一气阀和真空泵,真空保持10min;将保温罐内部的气压恢复至常压,然后依次打开罐盖、上封盖,将燃烧室内部的改进厌氧胶抽走,盖上罐盖;启动真空泵并打开第一气阀对保温罐进行抽真空直至保温罐内部的气压为200~1000Pa,将保温罐内部的温度加热到60~70℃,保温24h;最后,将保温罐内部的气压恢复至常压,打开罐盖,取出发动机铸缸体,将发动机铸缸体表面残留的固化残渍即完成修复作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改进厌氧胶由聚氨酯型厌氧胶、二茂铁、石墨烯粉体、碳化硅、溶剂按照质量比100:(7.1~7.9):(10.6~11.5):(5.6~6.3):(50~80)的比例混合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江淮铸造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合肥江淮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750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精度保偏光纤环圈的灌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卧式的胶阀擦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