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稠杂环的螺芴类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75452.X | 申请日: | 2018-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706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何锐锋;林伟杰;吴灿杰;潘君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华睿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239/26 | 分类号: | C07D239/26;C07D251/24;C07D403/10;C07D403/04;H01L51/50;H01L51/54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黄菲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稠杂环 螺芴类 有机化合物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稠杂环的螺芴类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其中,所述的化合物中,包含稠杂环和螺芴结构单元,具有较高的热和化学稳定性,包含所述化合物的混合物、组合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加工性,将所述化合物应用于有机电子器件中,有利于提高器件的稳定性,为实现高性能的有机电子器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光电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含稠杂环的螺芴类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结构多样性、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光电性能优越等特性,在有机发 光二极管(OLED)等光电器件(例如平板显示器和照明)方面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
为了提高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性能,推进有机发光二极管大范围产业化进程,各类有 机光电性能材料体系已被广泛地开发。但OLED的性能,特别是寿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高 效稳定的有机光电性能材料急需被开发出来。
磷光发光材料能够同时利用单线态和三线态激子发光,使用磷光发光材料的有机发光二 极管可以取得几乎100%的内部电致发光量子效率,因而成为目前业界的主流发光材料体系, 特别是红绿光。但红绿光磷光发光材料自身易受电荷传输不平衡和聚集诱导淬灭的影响,要 获得高效长寿命的发光二极管,主体材料是关键。
主体材料在发光层中发挥着能量传输和激子分散等重要作用。从能量传输方面考虑,主 体材料需要有合适的HOMO和LUMO能级,能够降低电子和空穴注入的势垒;主体材料的 三线态能级要高于发光客体材料的三线态能级,可防止能量的回转;主体材料需要有一定的 电荷传输平衡能力,让激子复合区域集中在发光层中心,实现高的能量利用效率和器件稳定 性。从激子分散方面考虑,主体材料结构上有合适的空间位阻结构单元,可有效防止分子间 的密堆积,起到激子分散的作用,从而降低三线态激子的聚集淬灭。
在现有技术中,多以咔唑类作为主体材料,如专利WO 2014115743、WO 2011055933等 所述,利用咔唑类共主体材料合适的能级和空间结构,能够获得不错的器件性能。但这类主 体材料的稳定性和器件寿命方面仍需进一步的提高。
含稠杂环的螺芴类化合物具有垂直交叉的空间结构,能有效防止分子间的密堆积和降低 激子的浓度,有望进一步提高器件的稳定性;同时,螺环芳香类化合物是由芴单元为基础构 成的,有一定的空穴传输能力,如通过对含稠杂环的螺芴类化合物结构与其他功能基团进行 适当的结合,作为主体材料,将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性能和寿命。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含稠杂环的螺芴类化合物及其应用,旨在解决现有的有机电子 器件性能及器件寿命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通式(1)所示的有机化合物,
其中,
A、B分别独立表示环原子数为6~30的芳香族烃基或芳香族杂环基,且所述A和B中至 少一个的环原子数大于6;
R1、R2、R3是取代基,分别独立选自H、D、F、CN、烯基、炔基、腈基、胺基、硝基、 酰基、烷氧基、羰基、砜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3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 数3~30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5~60芳香族烃基或芳香族杂环基,所述R1、R2、R3可以取代稠环或苯环上任意一个或多个碳原子上的H;
Ar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原子数为5~60芳香族烃基或芳香族杂环基,且其中至少包 含一种缺电子基团,所述Ar的连接位点可以是苯环上的任意一个碳原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A和B的环原子数均不小于6,且至少一个为环原子数为7~30 的芳香族烃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华睿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华睿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754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