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灯光导安装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75835.7 | 申请日: | 2018-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04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杨丹;王跃;程仁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41/24 | 分类号: | F21S41/24;F21V17/16;F21W10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20182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光部 光导 不透明材质 安装结构 支架 透明材质 灯光 有效地 车灯 亮斑 认可 客户 优化 | ||
本发明涉及车灯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车灯光导安装结构。其中包括支架和光导,所述光导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光导包括导光部和安装部,所述导光部由透明材质制成,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导光部连接,所述安装部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安装部由不透明材质制成。本发明的车灯光导安装结构,光导的导光部由透明材质制成,安装部由不透明材质制成,导光部传出的光线无法透过不透明材质,有效地防止亮斑的产生,优化了外观,大大提高了客户的认可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灯光导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车灯是车辆的必备部件,随着经济发展,用户和厂商对车灯的使用体验要求也日益提高。现有技术中,很多车灯的光导都存在漏光的问题,光导通过安装结构将光导与其他零件相连,由于光导连接有安装结构,光线在与安装结构相连的位置容易发生反射、折射等一系列现象形成肉眼可见的亮斑,导致光导的点灯效果不均匀,影响外观,此外,由于光线从与光导的安装结构相连的位置穿出,光学能量大有损失,导致光源功率的增加以及散热零件面积的需求增加,也就给车灯成本带来了增幅。或者为了避免亮斑问题而把光导的安装结构去掉,这样会导致零件安装不稳定,行车过程中会造成振动断裂、功能失效的情况。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灯光导安装结构,有效地防止亮斑的产生,优化了外观,大大提高了客户的认可程度。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灯光导安装结构,包括支架和光导,所述光导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光导包括导光部和安装部,所述导光部由透明材质制成,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导光部连接,所述安装部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安装部由不透明材质制成。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部由黑色不透明材质制成,所述导光部和所述安装部注塑为一体。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部包括沿所述导光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所述第二安装件对称设置在所述导光部的两侧,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所述第二安装件均连接在所述支架上。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或所述第二安装件上设置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架相连。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或所述第二安装件上设置限位部,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限位部伸入所述定位孔内。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一饰圈和第二饰圈,所述第一饰圈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饰圈置于所述支架的一侧;所述第二饰圈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饰圈和所述第一饰圈置于所述支架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饰圈、所述第二饰圈和所述支架形成容纳腔,所述导光部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饰圈将所述第一安装件抵接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饰圈将所述第二安装件抵接于所述支架上。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饰圈和所述第二饰圈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导光部至少部分正对所述间隙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包覆所述导光部的凹槽,所述凹槽正对所述间隙。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饰圈上设置有第一卡位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位件对应设置的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卡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卡接相连。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饰圈上设置有第二卡位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位件对应设置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卡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卡接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车灯光导安装结构,安装部的设置保证了装配的稳定性,从而确保了行车安全,光导的导光部由透明材质制成,安装部由不透明材质制成,导光部传出的光线无法透过不透明材质,有效地防止亮斑的产生,优化了外观,大大提高了客户的认可程度;同时减少了漏光的损失,有效提高了光线利用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758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